管理就是搞定人95(1 / 1)

第十二章少管是最好的管,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孔子在《論語》中講:“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指的是不去做不該做的事,這樣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很多管理者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以為做得多就等於效率高,自己“一肩挑”,把下屬該做的事情也做了,就能贏得下屬的敬佩。如果真是這樣,要下屬幹什麼?還不如讓老板一個人幹。

公司給領導者招聘助手和下屬,原本是想減輕領導者的工作壓力,讓他們從繁瑣的事務中抽身出來。但是令人想不通的是,有些領導者偏偏不領情,偏要替下屬做事,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在下屬麵前顯示自己的才能。那麼,領導者到底為什麼會替下屬做事呢?細細分析一下,有這樣幾個原因:

(1)擔心下屬的能力太差,不信任下屬

就像父母永遠不放心孩子一樣,有些領導者永遠都不放心下屬,他們對下屬沒有信心,害怕交給下屬任務,下屬無法勝任。因此,很多事情他們能做就替下屬做了。可能你會問:“為什麼他們不教一教下屬呢?”因為他們會想:與其教下屬去做事,不如我親自動手,省得費時費力。

比爾·翁肯是美國著名的管理顧問,他曾提出過一個十分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在這個理論中,“猴子”指的是每個員工應負的職責。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給下屬分配職責,組織他們完成自己的職責。可是很多管理者卻把下屬的“猴子”背到自己身上,親自為下屬承擔職責,結果累壞了管理者,下屬也沒有得到鍛煉和成長,繼而他們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管理者替下屬背猴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打擊下屬的工作熱情,最後導致有才能的下屬流失,剩下的是一群懶散的庸才。

(2)擔心下屬的能力太強,害怕被比下去

有些管理者見下屬能力比自己強,處處提防著下屬,遇到有挑戰性的工作時,他們會親自攻克,生怕給了下屬,被下屬攻克下來之後,會讓自己顯得遜色。在工作中,他們搶著和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下屬比拚能耐,為的就是表現得比下屬強。這就很容易導致下屬沒有機會去做他們本該做的事情,因此,很容易打擊下屬的積極性。

(3)技術骨幹成了管理者

這種情況在很多企業普遍存在,比如,某個銷售員業績突出,公司提拔他為銷售經理。做了銷售經理,意味著要管理整個銷售團隊,可是他並不是管理方麵的人才,他隻是優秀的執行者。因此,一旦公司有了銷售任務,他就會一馬當先,這也會出現“替下屬做事”的現象。

管理者並不同於普通員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管理者通常是戰略任務的製定者、任務的下達者、工作進展的監督者,而不是具體事務的執行者,因為普通員工才是最堅實有力的執行者。如果管理者“閑”不住,把原本應該由員工做的事情做了,那他並不是一個值得稱頌的領導者。相反,他是一個拙劣的領導者,因為領導者的任務不是替下屬做事,而是讓下屬服從自己的命令,替整個團隊和公司做事。所以,領導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千萬不要越俎代庖。

徐先生是做設計出身的,後來他開了一家裝飾公司。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每天白天出門見客戶,晚上在辦公室給客戶畫裝修的圖紙。累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睡覺,餓了就吃點餅幹或泡一袋方便麵。後來,他招來幾個專門從事設計的員工,但是他忙碌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

上班的時候,徐先生和往常一樣拚命地工作,下班後他和往常一樣拚命地加班。但是他的員工上班卻偷偷地聊QQ,玩“反恐”、“魔獸”等網絡遊戲,下班了,他們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活兒都被徐老板搶去做了。

有一天,徐先生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他痛下決心,將以前不放心交給員工的工作交給員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市場開拓上。再後來,徐先生輕鬆了很多,與員工的感情也融洽很多,公司的業績穩步攀升。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再也不能事無巨細地操心、擔心和不放心了,你應該大膽地把工作交給員工,讓他們承擔應有的責任,讓他們忙碌起來,這樣他們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他們才能為公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隻有這樣,他們的存在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