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少管是最好的管,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經營企業靠的是“王道”,而非“霸道”
經營和管理企業,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個叫“王道”,一個叫“霸道”。所謂王道,指的是做一個產業,要和別人合夥來做,一起把產業做大,讓大家都有錢賺,使大家的路越走越寬。所謂霸道,是指一人獨大,這個產業我全做,形象地說就是“走我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壟斷就是典型的“霸道”經營。
企業管理者如果不堅持“王道”的經營策略,而是走“霸道”路線,甚至走“賊道”路線,那麼不但損人,而且終將損害自己。有這樣一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有個縣級企業每年的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公司的老板趙先生也越來越牛氣。同行王先生想拜訪趙老板,和他洽談一個很好的合作項目,但是去了幾次,都沒見到趙先生。因為他不是在開會,就是在接待客人。最後一次,王先生終於見到了牛氣的趙老板。
對於王先生的來訪,趙老板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熱情,他坐在老板椅上,身子都沒動,接過王先生的名片,也隻是看了看,然後對王先生說:“我們公司是當地的行業老大,不會和你們這樣的小公司合作的,而且我告訴你:兩年內,我們將會壟斷這個行業……”
趙老板不過是一個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的企業老板,他的霸氣體現出來的更多是愚昧和可笑,一個不懂得與同行搞好關係,不懂得與同行合作的企業,恐怕很難繼續做大做強。因為一個實力強大的企業,往往依靠幾個主要產品或業務贏利,有些產品或業務並非行業最強的,這就好比一個人:他的能力很強,有很多優勢,但在某些方麵,他也有不足。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夠認清形勢,認清自己的劣勢,通過與同行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那麼就可以實現雙贏,於人於己都是有利的。
再者,從競爭態勢上來看,在某一行業、某一地區形成“一強多弱”的格局之後,即便“一強”處處占據上風,但如果“多弱”聯合起來,一起對抗“一強”,“一強”也不一定能完勝。而且市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企業的口碑很重要,“一強”能否聚攏下線企業,能不能得到其他企業的支持和消費者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命運。因此,企業實力再強也不要處處顯露“霸氣”,因為做人不能太“霸道”。
某公司的張經理發現市場上出現了竄貨,於是向總經銷商反映情況。總經銷商對此反應冷淡,嘴上對張經理說:“我馬上派人去查,查出來就要嚴厲處罰。”但過了幾天,總經銷商依然沒有查出貨是從哪裏發出來的。沒辦法,張經理隻好親自出馬,去零售商店詢問情況,通過層層查下去,最後發現是總經銷商自己竄的。張經理非常氣憤,但為了賺錢,不好與總經銷商撕破臉皮,但是心裏卻想著:“你和我耍心眼,看我以後怎麼對付你,吃了我的,早晚讓你吐出來!”
案例中,那位總經銷商的行為不僅是“霸道”,更是“賊道”。他在經商中違反了誠信原則,用非正當手段牟利。這種做法隻會引起合作夥伴的極大反感。這樣的總經銷商,早晚會砸爛自己的招牌,因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作為一家實力較強的企業,也許在某一時期、某一區域,你的成功會引起同行的敬重。但是管理者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認為天下是自己的,霸道得不可一世。要知道,得人氣者得天下,無論你的企業實力多麼強大,如果“失道”,必然寡助。李嘉誠那種“有錢大家賺”、“要對手不要敵人”的經營思想,值得每一位企業管理者學習。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卻沒有任何“霸道”作風。相反,他處處表現得很平和,對待同行企業,十分尊重和友好,充分彰顯了“王者風範”。當年牛根生等企業家組成一個團隊,一起來拜訪李嘉誠,當時李嘉誠已經79歲了,但他早早地守候在電梯前。當代表團從電梯裏走出來時,他一一和他們握手。席間,李嘉誠逐桌坐下,和每一位成員親切交談,回答他們的提問。當代表團告別時,李嘉誠再次將他們送到電梯。從李嘉誠的表現和他一貫的經營思想來看,他所奉行的是“王道”經營思路,絕非“霸道”經營思路。
李嘉誠曾經說過:“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俗話說得好:“多一個幫手,就多一條出路。”做生意也應與人為善,而不能不顧同行的利益,否則,就很容易樹敵,就會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孤立。反過來,如果像李嘉誠那樣,即使自己是一家獨大,也懂得與人合作,並考慮合作者的利益,達到利益均沾,雖然短期內可能少賺一點,但從長遠來看,會獲得數不盡的合作機會和源源不斷的利益。這樣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