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03章 先下手為強(1 / 2)

王德化同韓一良離去之後,朱由檢側耳聽著外麵的腳步聲漸漸遠去之後,才對著王承恩若有所思的問道:“朕要求六部改吏員為公務員製,吏部推行的如何了?”

王承恩向前走了一小步,正對著崇禎說道:“吏部官製改革小組,根據陛下的意見和原先的吏員管理辦法,擬定了一份«大明公務員暫行條例»。

主要的變革內容是:現在的吏員將會分為12個公務員等級,從普通的辦事員到最高的六部巡視員。

廢除了吏員終身製和世襲製,並製定了公務員獎懲、培訓、辭退以及調整職務、級別和工資的一係列製度…”

聽完了王承恩講述的內容之後,朱由檢思考了半響後說道:“司禮監名下設立的兩所財務專科學校,現在有多少學生可以勝任簡單的讀寫工作了?”

“大約不到300人,這第一批學生原本是商鋪的學徒、舉業無望的童生、一些吏員和商戶的子弟。

他們入校之前就有一定的讀寫基礎,進入這兩所學校學習,主要是為了畢業之後能夠進入四海商行就業。不過這批人員已經被四海商行預定,九月份就會進入四海商行工作了。”王承恩看著皇帝說道。

朱由檢想了想搖了搖頭道:“讓四海商行押後,等待下一期畢業學員,這一批學員朕要用到其他地方去。

等韓一良離開京城之後,就讓他留在京城的副手調查通州倉的腐敗狀況。朕記得沒錯的話,通州倉有大小倉庫上百個,是管理南方稅賦北運的重要倉庫區,也是管理漕運的重要碼頭。

光是有職務的吏員就超過了600人,朕希望趁著這個機會,換掉通州倉一半的吏員。”

對於皇帝的吩咐,王承恩頓時感覺有些愕然。通州倉的腐敗狀況自然是相當嚴重的,但是能夠從通州倉官吏腐敗中獲益的,除了那些戶部官吏外,宮內的太監們同樣擁有不小的利益。

畢竟通州倉有不少倉庫是直接歸屬於內廷管理的,這些管理漕運和倉庫的小吏,按照慣例會貢獻一部分賄賂給內廷派出的主管太監。

聽到崇禎想要動通州倉,王承恩不得不小心的為這些吏員們開脫道:“陛下,您剛剛不是說戶部貪墨案不要牽涉太多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朝中政爭嗎?為何現在又突然要對通州倉大動幹戈…”

朱由檢毫不在意的回道:“通州倉吏員們的靠山,不就是戶部和內廷的某些人員嗎?戶部大部分官員的罪證都已經放在了朕的麵前,難道內廷還有人對此有意見嗎?”

王承恩馬上轉換了語氣,堅定的說道:“內廷絕對不會有反對陛下命令的人存在,即便是有這樣的人,臣也會即刻把他們清除出內廷。”

聽了王承恩的保證,朱由檢微微頷首,滿意的說道:“王伴伴有這樣的覺悟就很好,不管在什麼時候,內廷都應當明白,內廷是為朕服務而存在的機構,而不是相反。

至於你所說的理由,並不存在。朕要徹查通州倉,不過是清理一群貪得無厭的胥吏,他們又算的上什麼朝廷官員了。

曆代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維係我大明國運的,就是這條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但是為了維護這條大運河的通行,沿河兩岸的百姓付出的代價,卻高的嚇人。

為了保證運河的存水量,枯水期不向兩岸幹枯的稻田放水。到了豐水期,為了保住運河河堤不被大水衝垮,又放水淹沒兩岸快要成熟的稻田。這種事,幾乎年年都有發生。

大運河北方的水量主要來自於黃河,黃河水一向號稱泥沙各一半。這麼多年下來,黃河水帶下來的泥沙,已經讓大運河抬高了數米,這也讓大運河的維護費用越來越高,而航運能力越來越低下。

改漕運為海運,已經是勢在必行。今年夏收的20萬石稅糧,已經從南京開始起運,從海路運往天津,預計三、五日後就要到了。

每年運往北方的稅糧400萬石,夏收約150萬石,秋收約250萬石。如果這20萬石成功運抵天津,今後海運的規模肯定會繼續擴大。

漕運的規模不斷減少,必然會引起受益於漕運的既得利益人士的反彈。朕不想等到海運成功後,被這些人糾集起來聯手彈劾。所以趁這個機會,先發製人是最好的。

替換了通州倉一半的人手,想來他們也就顧不上,跟朕爭論海運漕運的利弊了…”

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府上,以禮部尚書銜協理詹事府事務的溫體仁,正同周延儒在書房內密談。

周延儒年方36歲就已經成為了禮部侍郎,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而溫體仁卻大了他近19歲,從兩人的外貌看去,他們站在一起有些像是父子。

但是在兩人談話中,更隨意一些的反倒是年輕的周延儒,年紀更大一些的溫體仁卻顯得更為拘謹一些,且身體前傾的幅度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