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雖然溫體仁入仕更早一些,但是威望卻遠不及周延儒。因為周延儒是差點三元及第的人物,他20歲連續中了會元和狀元,從此名聞天下。
雖然比溫體仁晚入仕途十來年,但是卻官運亨通,已經隱隱有後來居上的意思了。
溫體仁臉色平靜的說道:“這姚孟長雖然離開了京城,但幸好魏照乘並沒有退縮,可惜他沒有姚孟長的名聲,原本聯絡好的彈劾官員,現在倒散去了一半。”
周延儒無心聽溫體仁的說辭,反倒有些心煩意亂的打斷了他說道:“我們是不是要暫時收手?你不是說,似乎有錦衣衛的人在追查這件事了嗎。”
看著聽到一點風聲,就惶惶不安的周延儒,溫體仁心裏不由有些不以為然。
不過他臉上倒是毫無變化的說道:“既然玉繩兄有這個意思,我們倒也不妨先放一放,反正該做的我們現在都已經做完了,現在隻能等待下去了。”
聽到溫體仁這麼說,周延儒倒是放心了不少,不過沉默了一會之後,他又按捺不住的問道:“魏照乘上疏之後,究竟能不能掀起這京城的風浪?這黃立極真的會為此引辭嗎?”
溫體仁微笑著安撫他說道:“隻要能讓楊京甫出麵對質和約內容的真假,那麼黃立極再怎麼厚顏無恥,也無顏在首輔的位置上做下去了。”
周延儒稍稍沉思了一會,便仿佛明白了什麼說道:“也是,這和約中的內容,便是楊京甫自己透露的,諒他也不敢否認。這種程度的內容,已經足夠讓黃立極自辭了。這麼說來,我們現在可以靜觀其變了?”
溫體仁微微搖頭說道:“上疏的事情是用不著我們插手了,但是內閣那邊,我們起碼要安插一個耳目…”
姚希孟離開了京城,而錢謙益按照崇禎的吩咐,舉薦楊鎬作為新設立的浙閩總督,提議設立文件分級保密製度,在內閣獲得了通過,京城的百姓也被皇帝大張旗鼓宣傳的運動會分散了精力。
但是,還有二十多位官員團結在魏照乘身邊,不顧皇帝派人提出的暗示,一定要把彈劾進行到底。
崇禎接到這個消息之後,也感覺十分意外,畢竟按照王承恩之前的調查,這個魏照乘可不是什麼有風骨的人物。
他頗為不快的,讓王承恩盡快調查出原因。楊鎬的新任命已經得到了內閣的確認,但要是正式公布的時候,魏照乘提出質疑,那麼無疑會讓內閣感到難堪。
在中秋前的第三日,王承恩終於向崇禎回報了補充調查。根據已經向內廷妥協的喬應甲的情報,魏照乘之所以不接受內廷托人轉告的善意,是因為他覺得內廷給的好處太少了。
魏照乘覺得,作為這次彈劾的主事者,他的名聲很快就能名動於四方了。對於大明的官員來說,隻要有了名望,那麼高官美職自然就會自動送上門來。
相比起放棄上疏,隻能外放升一級,他更看好上疏後自己獲得的名聲,可以幫他走的更遠一些。更別提,某些權勢人物對他所做的保證,更讓他信心百倍了。
聽了王承恩的調查彙報之後,崇禎隻是皺著眉頭思索了許久,便對王承恩吩咐了一個應對計劃。
楊鎬的新任命被放在了中秋休假的前一天公布了,由於中秋休了一天假,是以魏照乘等人的彈劾是過完中秋之後才上報的。
彈劾楊鎬行事魯莽和要求朝廷公布和約內容的奏章,達到了27封。其中有10來封彈章,內容頗為離題萬裏,錯漏不少。
內閣和崇禎商議之後,認為這些官員中,有部分人根本是人雲亦雲,根本不值得理會。
不過既然他們提出了對朝廷大臣的質疑,那麼查證大明和後金的和約內容的真實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不過鑒於剛剛通過的文件分級保密製度,大明和後金的和約被定為“絕密”等級。絕密、機密、秘密、普密、一般,是五個文件保密等級。其中絕密級隻允許皇帝和內閣成員進行瀏覽,其保密期限為五十年。
因此經過皇帝提議,內閣讚同後,決定先設立一個秘密審查小組,來審核這份和約是否存在違背大明法理的內容,再決定是否要重新對這份和約進行討論。
皇帝的提議看起來非常的合情合理,但事實上這等於直接剝奪了普通官員討論此事的權力。
而為了爭奪秘密審查小組的五個位置,原本就凝聚力不足的小團體,頓時再無團結可言。魏照乘設想上疏後,成為清流新領袖的夢想,也就此宣告破滅,這顯然極大的打擊了他參與此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