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內,王德化和韓一良正在向崇禎彙報,對戶部貪墨賑災一案的審訊結果。雖然兩人做事還算認真,但是結果卻有些不合崇禎的心意。
朱由檢抬頭看了看低頭沉默的王德化,還有進來後就一直在冒汗的韓一良。他 “啪”的合上了手中的報告,對著兩人說道。
“朕之前不是已經說過,這件案子最好不要擴大化,最好限製在賑災案子本身嗎?現在涉及的案子數十起,貪汙的官員從40幾人擴展到100多人,究竟是怎麼回事?”
韓一良膽顫心驚,一時說不出話來。不過王德化卻冷靜的回道:“回陛下,臣等並不是不想聽從陛下的命令,但是這些官吏不是抵死不認,就是胡亂攀扯,要不然就是裝瘋賣傻。
不過這些官吏交代的口供,臣也不敢私下隱瞞,隻能查明之後交給陛下進行聖斷了。”
“王公公所說,正是如此。” 韓一良這時才結結巴巴的附和了一聲。
和王德化不同,他同崇禎之間並沒用特殊的親密關係。因為一封談論官員腐敗的上疏,意外被皇帝所看中,成為了一個新設立的廉政公署部門的主官。
別人都以為他是走了狗屎運,但是韓一良自己卻有點慌亂起來了。他上那封疏,不過是出於一時衝動。
事實上,他並沒有做好對抗朝中腐敗官員的準備,但是皇帝驟然把他提拔到了這個位置上,他也不得不硬著頭皮頂上。
但是他負責的這個戶部貪墨案,實在是牽連甚廣。查了1個多月,案子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實在是讓他有些心慌了。
而這些戶部官吏看到自己無法脫罪,咬出來的官員,層級也越來越高。這兩天都開始從他們嘴裏嘣出三、四品高官的名字來了,韓一良實在是有些審不下去了。
他可不覺得自己事後能抗得住,這些官員背後家族的報複。趁著皇帝的詢問,他就在今天迫不及待的把案卷都送了過來,希望皇帝能夠注意到嚴重性,中斷繼續問案。
聽了王德化的解釋,朱由檢原本皺著的眉頭卻鬆開了。他現在算是明白,為什麼曆來皇帝都喜歡親近宦官了。因為在這種狀況下,隻有這些同皇帝培養出了私人感情的宦官們,才敢這麼毫無顧忌的說出這樣的話。
朱由檢的麵色終於緩和了下來,王德化的解釋雖然並沒有解決他的不滿,但卻足夠讓他接受了。既然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不想對自己有所隱瞞,那麼他也就沒必要再拿著不放了。
朱由檢想了想,再次拿起了案卷的報告翻看了一會,然後把案卷前麵差不多三分之一處撕了下來,把案卷分成了兩個部分後說道。
“戶部貪墨案涉及到的這47名官吏,他們的家產已經清點出來了嗎?”
王德化馬上回道:“這47名官吏的家產都已經清點查封了,最高的一家資產大約為36萬兩,最少的一家也有4萬5千餘兩,他們所有的資財清點登記之後,大約價值390餘萬兩白銀,不過現銀隻有170餘萬兩。”
朱由檢伸出手支著下巴想了一會,才再次發問道:“這些資財是他們本人名下的,還是包括了親族的產業?”
王德化毫不遲疑的說道:“臣已經複核過,所有查封的產業都在罪人名下,並未涉及到其族人和姻親。”
韓一良喉嚨抽動了一下,似乎想要對皇帝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強自忍耐住了。朱由檢並沒有注意到他的模樣,而是繼續向兩人說道。
“除了這47名官吏外,其他被牽涉進來的官員口供,作為歸檔處理,都知監和廉政公署各自保留一份。對於這些官員,隻要他們不同朝廷對抗,那就暫不處理,訓勉談話之後,就放回去吧。
而這47名官吏,就作為戶部貪墨案的最終涉案人數。你們要在三天內把本案的最終結論上報內閣,並準備把這47名官吏送往陝西,在西安接受公審。
這47名官吏名下的所有家產予以沒收,其中170萬兩現銀轉交戶部,作為今年賑災專用的預備款項。其餘財產則由都知監主持發賣,所得款項充入內庫。”
王德化對於崇禎的決定有些喜不自勝,這麼一大筆財產由他處置發賣,顯然是一個油水豐厚的任務。稍稍有些可惜的就是,那些現銀居然移交給戶部了。
他正盤算著,這些犯官的家宅田地中,有那幾處可以弄到自己名下時,卻聽到身邊的韓一良居然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陛下,臣以為如此處置過於苛刻了。這47名官吏中,有7人並沒有參與此次貪汙賑災款項,還有13人隻是按照上官吩咐,拿了不多的陋規而已。
按照我大明的慣例,追索贓款最高也不過是,比一追三罷了。且家眷繳納了罰款,對於犯官就應該從輕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