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他幼時反應並不敏捷,村鎮上有人叫他“呆羅羅”。他6歲時上了本鎮的小學,12歲入縣立初中。初二前數學成績並不出色,還得過“不合格”。他成名後,有人問起這事,他坦誠地作了自我批評:“我小時候是很貪玩的,常常逃學去看社戲。”我們知道,“貪玩”倒不是華羅庚的本意,“逃學”的主要原因是他小時候的愛好不在數學而在國文。
這一天,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周公誅管蔡論”。題目中說的是周朝初期曾經發生的故事:周武王因病去世,兒子姬誦繼承王位(史稱成王),這位小國王年僅13歲,這樣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理政事。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眼瞧著周公旦代行天子職務,心裏很不服氣,就夥同武庚等一起造反,結果失敗了,被周公旦處死。
一般的說,就這樣的曆史故事命題作文,一般人的寫法都是順著曆史既定的說法,罵管叔鮮、蔡叔度作亂,讚揚周公旦平亂有功。但華羅庚沒這樣做“順水文章”,卻說了周公旦的“壞話”。這下可把老師惹火了,責罵他“汙蔑聖人”。麵對這樣的曆史成見和武斷專橫的批評,華羅庚心裏很是不服,忍了忍,想了想,“老師是需要尊敬的,但道理還是要說明白的”。於是就跟老師討論:倘若老師隻許讚頌周公旦,那題目就應當叫做《周公誅管蔡頌》。既然是“論”;那就應允許學生自由“議論”,允許有不同寫法、不同說法。是啊,他說得入情入理。老師沉默了,深深地記住了這位學生。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華羅庚回答說:“沒有,也沒聽說過這本書。”原來這道題出自《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餘二,七七數之也餘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突飛猛進。
1925年華羅庚中學畢業後,進了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的是能謀個會計之類的職業養家糊口。後來由於交不起學費,沒有畢業就失學了。他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靠著幾本舊的幾何書,一邊幫著父親整理雜貨店,一邊頑強地自學數學知識。有時看書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的結果當做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一跳。因為經常發生類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時間長了,鄰居們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父親又氣又急,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地抱著書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