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是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於江蘇省宜興芳橋鎮的一戶周姓家裏。周家在當地算是有身份的富裕大戶,書香門第。周氏老宅院,總麵積600多平方米,采用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四間三進,四周圍為防盜風火牆,內庭建有具有封建時代特色的半牆門。廳堂邊備有供下雜人員進出的通道,轉盤樓與走道相連。西式門窗美觀新穎,玻璃屋頂大而氣派。院內宅外,花木成陰,鳥語花香。
周培源生就臉方鼻隆,眉清目秀,聰慧伶俐,異常可愛。受“秀才”父親周文伯的精心教育,小培源幾歲時就顯露出超常的靈氣和才氣,“人之初,性本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類早背得爛熟,連“鋤禾日當午”“春眠不覺曉”等唐詩也一誦就是好幾首。他4歲不到就上了私塾,正式讀起書來。課堂裏,他坐著為他特製的高腿竹椅,也還是坐在教室的最前麵。因他太小,家裏就讓9歲的姐姐陪讀,姐弟倆背著書包每天上學放學,總是最惹人注目。那些大孩子們都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小師弟,常同他說鎮上當日的新聞,講那些村上古老的故事,還一起去林中捉鳥,到塘邊釣魚。
最有幸的是,宜興這地方向來是交通要道,東連上海,西靠南京;又是文化教育之鄉,早沐時代風氣。雖然是私塾蒙學,但課本已不是那種老得發黃的《三字經》、《百家姓》了,而是采用商務印書館的初等小學一年級課本,開篇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這位戴著小絨帽、搖著小辮子的學童神氣得很,聲音好像比誰都響亮。回到家中還跟姐姐在父親麵前比賽朗誦課文,搶風頭的往往是他。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成了政治經濟中心,有見識的父親,即到南京城開辦實業,銷售陶器,小培源也被帶到了南京。11歲那年,父親到上海,他也跟到上海,13歲進入基督教青年會辦的中學,14歲改上南洋商業學校,不久又轉入杭州甲種蠶桑學校就讀,16歲考取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少年時期就在這樣的大都市中生活,再加上如此頻繁的轉學,使周培源的所見所聞特別豐富,也讓他迅速成長起來。他直接感受了中國百姓的貧困、朝政的腐敗、社會的動蕩、列強的欺壓、民族的危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作為中國青少年所應負的責任和使命。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讀書不到兩個學期,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17歲的周培源胸中的激情迸發了,他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上街遊行貼標語,竟然被學校開除了。這件事讓從小就下力氣培養他並寄予厚望的父親大為震驚,也著實狠狠發了頓火。他隻好悄悄回到宜興老家,躲進一座寺廟潛心讀書,在這裏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前途,決定要刻苦讀書,走科學救國之路。有一天,他偶然從報角上發現一個招生廣告:清華學校要在江蘇省招收5名插班生。他感到機會來了,急忙趕赴南京報名考試,天資聰穎且基礎雄厚的他一舉中榜,於是便歡天喜地奔回宜興告捷,向在上海的父親報喜。
1919年秋,周培源離開家鄉北上清華求學。1922年,作為清華高等二年級的學生,周培源開始涉足科學研究領域,並初露鋒芒,他提出的兩種解決三等分角的解析幾何方法,一起刊登在《清華學報》第一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