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轟動世界的“克隆先驅”童第周(1 / 3)

童第周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於浙江鄞縣的一個偏僻山村裏,母親務農,父親教私塾。小第周自幼隨父識字,讀《三字經》、《神童詩》等傳統的蒙學課本。他天資聰穎,很快就在學童中顯示了出類拔萃的才華。

小第周好奇心極強,眼睛好“管事”,嘴巴好發問。有一天課間休息,他和其他學童在屋簷下石頭台階上做遊戲,發現石板上有一串光溜溜、圓潤潤的小窩坑,心中就頓生疑問:“這是誰鑿的呢?做什麼用的呢?”他想不明白,放學回家後便問父親,父親微笑著回答:“這些小窩坑不是人鑿的,是那屋簷上的水滴出來的!”小第周偏著腦袋不相信:“簷上水滴在人臉上手上都不疼,怎麼會把那麼硬的石板滴出窩坑來呢?”父親覺得兒子很能用腦子思索,就蹲下身子指著那些小窩坑耐心地解釋:“一滴水當然敲不出窩坑來,但是,長年累月不斷地滴,滴它個許多年,不但能滿出窩坑來,而且還能把石頭滴穿呢!有個成語就叫‘滴水穿石’。其實,天下許多事都是這樣的,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啊,大學問家肚裏的知識,也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一個字一個字地認,一本書一本書地讀!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許多年下來,自然就成了學問家了!”小第周認真地點頭:“阿爸,我會一本一本地讀下去,讀破萬卷書,做個學問家。”父親高興地撫摸著兒子的頭,鼓勵他說:“好樣的!男兒當有這個誌氣!”

小第周長大了。像村裏所有農家孩子一樣,勤勞懂事,放學後他常幫家裏喂豬幹農活。

14歲那年,父親病逝了,小第周便頂替父親當起小先生教起學童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小第周通過當先生,深感自己知識有限,便希望再讀些書。後來他考進了食宿免費的寧波第四師範學校。由於原來基礎太差,盡管起早貪黑地苦學,但還是跟不上,他第一學期的總平均分數隻有45分。根據規定,他必須退學或留級。他向校長一再懇求,學校見他很誠懇也能苦學,便勉強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1922年,童第周考到複旦大學讀心理係。童第周的老師郭任遠是美國留學生,他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打破了曾經風行一時的“動物本能說”。比如,貓吃老鼠是什麼原因呢?當時世界流行的看法認為貓吃老鼠是本能。郭任遠對此提出異議,他用一係列試驗,推翻了唯心主義的“本能”說,證明了貓吃老鼠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試驗方法是把貓和老鼠從小關在一起,它們並不相犯,等貓稍大些,有時想觸犯老鼠時,便在其間安一個小“電網”,貓一伸爪,便觸電,貓爪就立即縮回來了。過一段時間後,再把“電網”去掉,貓再也不去動老鼠,而是相安無事了。這個試驗證明,貓不是從娘肚子裏生下來就想吃老鼠的,而是後來“學會”的。通過這個試驗,使童第周聯想到,一切都要通過實驗,通過實驗打破前人的學說。這是他從郭任遠老師那裏得到的終生難忘的教誨。

1927年畢業後,任中央大學生物學助教。1930年到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在比利時,童第周的學業有了更大的進步。尤其在實驗胚胎學的研究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的成績。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是國際上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多次豎起大拇指說:“童,真行。”最讓同行佩服的是童第周完成了一種剝除青蛙卵膜的手術。這種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操作在當時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手術時得先將青蛙的卵子取出來,在手術鏡下麵小心翼翼剝除青蛙卵子外層的薄膜。手術很難做,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做了幾年都沒有做成,但童第周卻做成了。布拉賽教授高興地說:“童,認真、仔細,是一流的科學家。”這件事的成功給了童第周很大的鼓舞,他說:“這使我相信: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