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熙山(1 / 3)

第八章、安熙山

看那,盤古開天辟地事工之後,那最後的一斧還遺留在一座山包上。那灰黑的巨影在無邊的蒼穹下顯得是那麼的壯觀那麼的激動人心。就連那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巨斧的映襯下也像巨輪下的波轂。這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雄偉和壯觀,人類語言的任何溢美之詞都顯得蒼白無力微不足道。那廢墟似的山包在巨斧之下顯得是那樣矮小,雖然從人類的角度看起來還是那樣高不可攀,斧頭那完美的棱角斜插雲天,劍柄策向東南的太空,像一根煙柱直沒霄漢,人的目力無法企及。

斧刃斧身的三個弧形的邊和插入地麵的部分所圍成的那種漂亮的流線映襯在天空中如一片水墨的剪影,又如被裁剪齊整的巨大鐵山或者凝滯的雲塊永久的屹立在天地間,斜插的巨斧在地麵上留下巨大的陰影,陰影下常年冷風嗖嗖,寸草不長,形成的屏障飛鳥雷電都難以迂回,每到上午的八九點鍾,純白的陽光從哪巨柄的頂端流瀉下來,遠看就像是一道炫目的光柱,這道光柱無論風雨雷電都遮擋不住。

萬千年來,這柄巨斧早已鏽跡斑斑,近看之下,懸空的半角斧刃上已布滿了團團的暗紅的鐵鏽,那不能叫做刃,最寬處該有十丈,很像半圓的輪轂。棱角上的有些部分甚至就像地麵一樣生長著灌叢和碧草。

距這柄被盤古遺落的巨斧不遠,斧柄的一側,有一座山崗,這座山崗就是著名的安熙山,安熙山通體黑色,以致於從任何方向射來的光都會被吸附掉,就連陽光也是一樣,安熙山號稱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連臨近它的地方都顯得暗淡無光。但安熙山會在夜晚發出幽蘭的紫光,是堪比薰衣草更深的顏色。安熙山的紫光光芒四射,就連周圍的空氣都被它染成了黑紫色。遠遠望去,有一種誘人的神秘。

誰也不解華夏之神盤古當初為何會遺下如此奇怪地貌。但後來的曦皇大帝將法典理事會選址於安熙山似乎更具深意。曦皇的“黑暗裏會更加警醒”的名言當是它最好的注釋。

但安熙山通常會被繁茂的大樹、藤蔓的綠色和上麵的古刹掩映,這是一座無人知其建造年代的古刹,這爿建築通體紅紫,臨崖是由巨石砌成的五層樓台。這裏有能夠舉辦宗教儀式的寬廣殿堂,及各種會議辦公和居住場所,這座古刹是羲皇大帝留下來的巨石建築,也是著名的羲皇法典理事會所在地。安熙山之南有一飄帶似的靜靜流淌的河流叫做明水。

這座古老到連它的年代都已被人遺忘的建築,更像一個超大的道觀,裏麵住著一群修行的人,他們頭上挽著高髻,身著寬大的曦皇時規製的黑紫長袍,前胸綴著五彩的鳳凰和後背綴著伏羲八卦兩幅圖案的織錦,出則駕雲入則篤坐猛獅。他們是一群極嚴謹而又特殊的人,以捍衛曦皇律法為己任,在外人眼裏他們像是一群神秘的修士,神聖不可侵犯,其實就是一幫肩負使命終生做學問的人。這些家夥和他們的手下有著花崗岩的固執、兒童的天真、學究似的迂腐,從不為一時一事所左右,他們有不顧一切的驕傲和自信,使他們自成一個世界。

羲皇升天之後,黃帝在安熙山上揮就了永遠抹不掉的八個金字,“曦皇律法、萬世永昌”,這些金字即使在夜晚也閃閃發光,晴日裏幾十裏之外都能看得到。除此之外為了延續治國方略,羲皇老祖在最末的時候在九州之內揀選了十二大賢人,敕封了十二大賢人組成護法的羲皇刑典理事會,並加封了爵位,敕令理事會擁有羲皇律典的最終解釋權和最終裁決權,他們是世襲的,敕令他們世代必須熟練掌握羲皇的律典刑法,做到出口成頌。這予了他們不二的特權和不二的責任。

刑典理事會是獨立於朝廷的,他們不聽命於夏王和朝廷,不受他們的支配,也不會受各地諸侯的擺布,他們也不用交稅,他們隻依據刑典做出自己的獨立裁決,無論朝廷還是各地諸侯隻要破壞了規製觸犯了律法,理事會都會作出獨立的判決或者發出告示與聲明,以表明它們的立場和態度。所以夏王的朝廷和各地諸侯對理事會都很有些忌憚,朝廷和諸侯們有時聯合、有時也會獨自對理事會進行駁斥和攻擊,但最終他們也隻能無可奈何。相比之下,諸侯們與理事會的關係顯得更正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