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之末(3 / 3)

雷寅很快看完信件,折好後又放回桌麵上,還沒有準備說話,但聽魯東王道,“拓力拔你是知道的,他是我在匈奴的朋友,也是愛大夏力主和平的,他已經來過,並且還沒走。他說的情形更為具體。這批匈奴來自於阿爾泰以北,是攜著家眷有備而來,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他們裏麵有一批野心家,向大夏提出要去河套來牧馬,這條件朝廷能答應嗎。而他們真正的目的是要大夏將隴南之西一片肥沃之地割讓給他們。.....看來朝廷的仁政卻換來了引狼入室。”魯東王住口,看雷寅反應,雷寅沒有預料中的激越,卻是十分漠然,乃淡然道,“看來這仗是非打不可了。”

“拓力拔提供了幾個具體的數字。”魯東王繼續道,“據說這批野蠻人大體有五十萬人。還不算老年人和十二歲之下的孩子,這些人都被留在了他們老家的後方基地。所以這五十萬人中有至少近二十萬是可作前鋒的戰鬥人員,十五萬糧草輜重後援,另有十五萬年輕女人和少年兵勇可作補充救援。所以他們準備的很充分。如果這個數字屬實的話,西北防線很可能會不堪一擊,全線潰退。”魯東王很有把握的說,奇怪的是魯東王看上去卻沒有那種擔心,或者有一點兵臨城下的那種壓抑,完全沒有,他心情依舊明媚。他隻是心平氣和的複述一些事實和推測。其實這正是夏人特有的信心和底氣,讓他們藐視一切敵人和可能的威脅,沒有人會懷疑這種天然的自信。他們的底氣和信心是從哪裏來的呢,這也難怪,大夏自立國八百年從未吃過敗仗。“犯我大夏者雖遠必誅”早已成為一種信條深入夏人的骨髓。夏人那種自信坦蕩的眼神是別的族群所沒有的。

但朝廷有沒有信心是另一回事,朝廷考量的多是國人的問責和丟不丟麵子,如何保持威望進退有據。

雷寅對這些枯燥的數字不感興趣,他長途跋涉,在幹了兩杯酒,吃了兩塊點心後,仰麵在躺椅上幾乎要睡著了。這個壞小子就是這樣,他不感興趣的就可以完全忽略,反過來如果真的意識到自己的疏忽也會真誠的道歉。魯東王本想要說,到時我們一同戍邊,我掛個帥統領東夷子弟,你做你的驃騎將軍,共同經曆幾年戎馬生涯時,卻看到他一動不動,隻那多毛的胸脯起伏,分明是去了夢鄉了。其實雷寅不是真的睡著,他仍在聽,隻是有點迷糊不知是夢裏還是現實。

“他累了,那就讓他睡吧。”魯東王輕聲的吩咐。農曆的八月初,正午日頭稍偏,陽光下,還是挺熱的,仕女和侍衛拿來兩頂大遮陽扇,雷寅魯東王各一頂,恰好遮蓋住他們的身軀。徐徐的秋風有些幹燥,有些冷涼。雷寅身上也蓋上了薄的錦被,仕女一個陪臥,一個靜坐,四圍是一片寂寞的寧靜,侍衛仍在四角放哨。

當一切都入靜,魯東王起來了,那個靜坐的仕女起身就占了魯東王的位置。魯東王沿著天台周邊走動,眼前的風光讓他感受到親切安心,又有點莫名的心痛。突然樓梯上傳來淩亂的腳步聲,總管大人陪同大川長老和沛國公步上天台,大川長老身材瘦高,麵容慈愛,說話詼諧,沛國公身材高大,一部蓬鬆的鬢髯遮蔽了半麵黑紅麵頰,看起來像個瘮人的毛人子,嘴巴寬厚,聲若洪鍾,動作誇張衝動。魯東王與他們寒酸後,一瞄那三個橫陳的身子再看看時辰道,“該開席了,我們還是下去談吧。”轉身對著總管道,“稍後叫醒他們罷,讓董寅下去找我們。”

魯東王為出征之事邀集東夷諸侯和部族長老研討了兩日,初步製定了東夷的出兵方案。並為諸侯部族各方分工、將帥配置、糧草供應、後勤保障、人員調配,以及與朝廷軍隊接洽等達成意見。

雷寅來雍城第三日,朝廷的告示正式下達,雍城的街頭貼了不下十幾張,這是昭告天下征討匈奴的檄文,也是奔赴邊關迎戰敵幫的號令。街頭上戰爭的氣氛驟然濃厚起來。

諸侯們陸續收到朝廷下達的兵書,之後,朝廷傳令兵的快馬幾乎每日造訪大佬府邸,傳遞每日有變的兵情。

員外也接到了兵書,那是員外第二次趕城頭集在微醺的下午看到官府的告示之後。為此,鄉賢們第二日就舉行了隆重集會,參加者眾,他們對朝廷的告示做出初步回應。

至此九州之境幾乎一夜之間籠蓋上了戰爭的陰影。

朝廷對安熙山的羲皇律典理事會也通報了邊塞的軍情,為了慎重,他們委派了一個大臣去說明狀況。朝廷和諸侯朝野兩方在關注邊塞情勢每日變化的同時,都在等待安熙山方麵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