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一個也太多:自殺者的心理特征及幹預(2 / 3)

第二階段,心理矛盾衝突。自殺動機產生後,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做是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第三階段,自殺者平靜階段。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鬱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好轉了,從而放鬆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麵的平靜。

三、自殺幹預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人卻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殺者的選擇,挽救別人的生命,他們是自殺幹預者。

(一)誰有自殺的危險

目前我們還不能準確地預測誰會自殺,但是當一個人在同一段時間內有以下幾種表現時,他/她自殺的危險性就高:

1、近期,特別是最近兩天,有嚴重的創傷事件發生,如失戀、親人去世、家庭破產、考試失敗等;

2、心情憂鬱或抑鬱,流露出無助或無望的心情,或情緒無緣無故地由抑鬱轉為興奮,或由興奮轉變為抑鬱;

3、近一個月生活質量很差,長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壓力大,失眠;

4、既往有過自殺行為,或親友或熟人有過自殺行為;

5、言語上的表現,直接對人說:“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或間接對人說:“我所有的問題馬上就要結束了”、“現在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沒有我,他們會過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無意義”……等;

6、談論與自殺有關的事或開自殺方麵的玩笑,包括自殺方法、如何獲得自殺的工具、自殺的日期和地點等;

7、沒有原由地送他人禮物,突然與親朋告別“我要去很遠的地方,以後都見不著你們了”等;

8、頻繁出現意外事故,飲酒、吸煙或吸毒的量增加等。

(二)如何幫助意圖自殺的人

1、保持冷靜和耐心傾聽,讓他們傾訴自己的感受,認可他們表露出的情感,不要進行評判,也不試圖說服他們改變自己的感受。此技巧可以參考本章第二節相關內容。

2、詢問他們是否想自殺,“在你痛苦、絕望的時候想到要結束生命嗎?”,我們往往認為詢問他人是否想自殺,會提醒原本不打算自殺的當事人選擇自殺。而事實上,詢問一下他有無自殺念頭不但不會引起自殺,反而可以拯救生命。

3、不要輕視,當他們說要自殺時應認真對待,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說要自殺的人其實是開玩笑的,是不想自殺的,而真正想自殺的人是不會說的。”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絕大多數自殺者在自殺之前都會向人提起自己要自殺,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引起重視。

4、如他們要你對其想自殺的事情給予保密,不要答應。

5、讓他們想一想自己要獲得些什麼樣的幫助,並鼓勵他們尋求這些幫助。

6、說服其相關人員共同承擔幫助他們的責任。

7、如果你認為他們當時自殺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讓其獨處,要立即全程陪著他們,並及時向學校老師、心理衛生服務機構或醫院求助。

8、對於剛剛出現的自殺行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診室進行搶救。

9、如果遇到有人跳樓、跳橋、跳河等突然情況,幹預者要注意,首先要以關心、尊重的口氣勸說當事人先從高處下來,除了告訴當事人有事好商量外,對於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可以暫答應下來;

盡量讓當事人開口將自己的難題講出來,並盡量要對話進行下去,此時可找些能觸動當事人的話題,比如“你現在最割舍不下的人是誰啊?”“你的父母多大年紀?”“孩子多大了?”等,注意不要說教,不要評價他的行為,要著重強調當事人自身存在的價值。

同時,目擊者應迅速撥打110、120等緊急電話,驅散圍觀人群,並在當事人可能跳下來的地方做好張網、鋪墊等工作,以防萬一。

10、進行勸解時要讓當事人有這樣一個牢固的觀念:自殺獲救,還可以撫平對親友的傷害,彌補錯失,如果真的自殺身亡,將對親友造成永久性心靈創傷,這種後果是不可原諒的。

11、不要給出諸如“一切都會轉好的”“不要胡思亂想”等沒有實質內容的建議,不要與當事人爭辯。

12、切忌聚眾起哄看熱鬧,更不能用“你倒是跳啊”之類的言語刺激當事人。

(三)實例:一個自殺幹預者的講述

下麵通過一個自殺幹預者的講述,向大家展現較為完整的求助過程,其中涉及了一些救助的技巧,大家可以重點注意。

首先,自殺者並不是沒有倫理和道德的人。

曾經有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大學剛畢業,即將赴英留學。但是心理素質比較差,因為感情問題,半年內自殺了7次。身心俱疲的家長找到了這位自殺幹預者。第一次見麵,女孩就用不屑的眼光看著他說:“你真的能幫我?沒人幫得了我。”當她的爸爸媽媽發現她有自殺傾向或實施自殺行動時,對她講了許多大道理,“爸爸媽媽養你很辛苦……”“生命多麼寶貴……”實際上,她並不是沒有倫理道德,自殺者心裏一直處於矛盾和衝突的狀態,如果這時再用倫理和道德刺激她,很有可能強化她的自殺情緒。

其次,自殺幹預不等於把一個人從樓上強行拉下來。

現在人們對自殺幹預的認識還有很多局限。比如一個人要跳樓,很多人以為把那個人從樓頂強行拉下來就行了。卻不知道,自殺這個行為對自殺者本身來說就是很大的創傷。人被救下來後,別人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樣了。這時候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幹預,他很有可能重蹈覆轍。所以,幹預自殺,僅有愛心是不行的。

最後,自殺幹預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共情,就是去感受他的感受,而不要期望用自己的想法去影響他。

一天,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得知朋友所在的小區有一個女人要跳樓,公安消防都到了,能想的辦法都想了,這個女的就是不肯下來。於是,有人提議找個心理醫生。接到消息,我打了個車就跑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