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的死亡、傷害及財物的損失等重大災難事件,必定會在人們心理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與震蕩。這種無助、強烈的害怕、罪惡等情緒,可能會使個體在頭腦中不斷地重複經曆災難事件的場景,並逃避與災難事件有關的刺激,此種經曆即形成個人的創傷經驗。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心理危機絕大部分源於一定的創傷事件,而對此展開的危機幹預也往往針對這些創傷後過於激烈的應激反應而展開。本節內容將為大家提供一些心理危機幹預的方法。
一、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對親身經曆的或目擊的導致或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嚴重軀體傷害的意外事件的強烈反應,從多方麵影響分體健康,並可導致長期存在的嚴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礙,其症狀主要是闖入性再體驗,警覺性增高和反應性麻木等。
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前一定時間有重度創傷事件發生,除了戰爭,在平時,重度創傷事件通常包括交通傷、暴力事件、生活事件和自然災害等。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三個主要臨床特征型症狀群:
(1)對創傷事件的重複體驗:控製不住會想受打擊的經曆,反複出現創傷性事件的生動體驗,反複出向觸景生情事的精神痛苦或創傷性內容的噩夢。
(2)持續性回避或反應麻木:拒絕、害怕重返可引起創傷回憶的環境,無法回憶創傷事的某些重要情節,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達障礙。
(3)持續警覺性增高:激惹、難入睡或易驚醒,驚嚇反應,注意力難集中,脾氣暴躁。
在創傷發生後有情緒障礙的患者應給予及時幹預,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如果一旦發生應盡早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治療。由於創傷後應激障礙都是在巨大的精神刺激下起病,這些刺激往往都天災人禍式的,人力無法挽回。所以在治療方麵,雖然去除心因後,病情會很快得到緩解。可是通常去除心因就是一個問題,如地震這個刺激源就是不能去除的。重點治療是要進行心理治療,有條件可以改變環境,如地震災區的居民換到其他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居住,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另外就是藥物對症治療,隻要處理得當,很快會得到治愈,一般不會遺留後遺症。
二、嚴重創傷後應激反應快速篩選量表
對心理危機個體采取相對的心理測試,可以協助心理谘詢師了解危機者的心理狀況。
指導語:以下是人們經曆了心理創傷事件後常有的一些感受,請你閱讀每一條,根據你經曆或目擊事件後的情況作出回答。每個題都有四個答案供你選擇,每個答案表示這種情況在最近二周(14天)出現次數的多少,如某種情況近二周沒有發生,請選擇“從來沒有”;如經常出現,請選擇“常常”,每題隻能選一個答案。別忘了,這份表是問你最近二周(14天)的感受。
表中的“它”是指你經曆或目擊的事件(情景、場麵)
1、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它
(1)從來沒有(2)很少(3)有時(4)常常
2、當想起或提到它時,我設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3、我盡量忘掉它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4、腦子裏有關它的情景和想法使我睡不著或睡不好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5、我心裏感到一陣陣特別難受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6、我夢到它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7、我躲開有關它的事物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8、我覺得它好像沒有發生或不是真的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9、我盡量避免談到它
(1)從來不避開 (2)很少回避 (3)有時回避 (4)常常避開
10、有關它的情景闖入腦海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11、總有些其他有關的事情會勾起我對它痛苦回憶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12、關於它仍有很多感受,但我沒有管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13、我盡量避免想它
(1)從來不回避 (2)很少回避 (3)有時回避 (4)常常回避
14、有關它的事都能使我回想起當時的感受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15、我對它有種麻木的感覺
(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記分:
1、該量表共15個條目,在統計時,把答案1、2、3、4替換為0、1、3、5進行計算 IES 總均分。
2、IES總分>=20 時,應考慮進行適當的心理幹預。
二、心理危機者的救助方法
(一)幫助心理危機者的幾個要點
發生災難性事件後,麵對個體所可能出現的身心症狀,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避免創傷在心中留下過度陰影,阻礙個體日後的正常發展,我們應該學一些方法與技巧,以方便給他們更好的幫助。以下是一些助人要點:
1、首先要取得受創傷個體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2、提供情緒宣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提供心理危機和危機幹預的知識、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理解自己的感情與表現,提高對危機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尋找專業心理谘詢師的幫助,采取不同的心理幹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藥物;
5、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係統,如班級、寢室、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個體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係,減少孤獨和隔離。
(二)心理危機個體的救助步驟
1、傾聽和接觸。傾聽與理解危機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幸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增進危機者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幫助放鬆情緒,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確定。
3、穩定情緒。使在情緒上被壓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複情緒反應。可以使用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幹預技術。
4、釋疑解惑。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給危機者提供實際的幫助,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協助危機者調整和接受因災難性事件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
6、幫助其獲得社會支持。幫助危機者與其主要支持者或其他支持者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係,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寢室、班級或係部等。
7、提供信息。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應激反應、減少苦惱和促進社會恢複的信息。
8、聯係其他服務部門。幫助危機者聯係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以提供相關服務的部門。
(三)心理危機群體的救助方法
對於大學生,心理危機群體的出現,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區域性的自然災害,或班級同學的死傷等所造成的。遭遇創傷的同學普遍會出現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恐慌、畏懼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問題、不愛上學、上課不易專心、情緒及行為的反應不穩定且容易失控等,許多同學在這段期間會有有暫時性的成績下降的現象。針對類似的群體性心理危機,我們可以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
首先,教師應能了解這些表現是遭遇創傷後的正常反應,應能給予一定的理解。其次,可以尋求心理谘詢師的幫助,安排每周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或團體輔導,可有效地舒解學生在此階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壓力。具體階段做法如下:
1、事實階段。
(1)可以將遭遇創傷的同學組織起來,以小團體的形式進行。如果同學彼此之間還並不熟識,則需要參與團體的成員先自我介紹。
(2)說明他們在這次創傷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並針對此事件表達出適切的事實。團體領導者通常可以詢問:他們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經驗了些什麼?看見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和做些什麼?
2、思考階段。
團體領導者可以向同學們共享當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尋常事件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在這個階段中,這些同學將提出上一階段的補充信息,在相互的促進下,會表達出更多的念頭。
3、反應與症狀階段。
這個階段,團體成員共同分享事件當場、現在與事後的感受,這包括事件後所經驗的任何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征兆或症狀,以及對這次事件的反應。可詢問學生:“這次事情中最糟的是什麼?”“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將其從這次災難中刪除,那將會是哪一件事?”“災後至今,一直持續困擾你的感受或行為有哪些?”等等。
4、教學與再保證階段。
在征兆和症狀被表達出來後,心理谘詢師對這些征兆和症狀予以肯定與支持,因為這些都是正常反應。另外可以再補充一些或許尚未表達出來的額外征兆與症狀。在這階段中也將提供正向的因應方式,特別是一些已經浮現出來的,而且也提供壓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此外,學生在這階段中或許會希望發展出行動計劃。他們或許希望發展出一個預防課程,決定他們應該做些什麼使得麵對這次的災變可以表現得更好,學生的決定心理谘詢師應給予充分的支持,並持續提供指導與或取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