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被囚禁的青春心靈:心理危機初識(1 / 2)

一、心理危機簡介

1、什麼是心理危機。

當個體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時,會因此而導致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於痛苦、不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症狀和行為障礙,我們稱之為心理危機。

從理論上說,心理危機不同於心理疾病。許多危機理論認為危機是大多數人生命中都會出現的現象,而不是一種病理性的或者精神疾病的反應。而精神疾病則是隻有極少數人會出現一種病理性反應。有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史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心理危機。同時,不能成功渡過心理危機的人,也容易走向精神疾病的邊緣。

2、常見導致心理危機的原因。

除了我們通常所知的震災,洪災、旱災、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之外,生活中一些災難性事件也會對人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常見的原因有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疾病;戀愛關係破裂;突然失去親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關係破裂;失去愛物;破產或重大財產或住房損失;重要考試失敗;晉升失敗等。

二、心理危機的反應階段

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立即反應。個體表現出極度的震驚與麻木,對眼前的現實非常的茫然和難以接受,竭力從思想和情緒上否認現實,努力堵住痛苦感受的流露。特別是在受到心靈打擊後的幾小時或幾天內,幸存者們真的不願意去感覺和承認眼前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第二階段:完全反應。個體表現出回避社會交往、退縮孤獨不與別人接觸,他們獨自渴望解釋災難的發生並追根究底,不斷的自我提問“為什麼災難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如何如何就不會這樣了”等,借由否認和懷疑的想法企圖不承認現實或獲得對內心痛苦的控製。接下來,個體會逐漸醒悟,並感覺到自責和憤怒,幻想要所經曆的事件有所不同的期望逐漸破滅,憤怒、絕望、自責、沮喪等悲傷情緒起伏心中,痛苦萬分。

第三階段:消除階段。最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幸存者在自助和別人的幫助下逐漸開始接受親人喪失離去的現實,把他們所經曆的悲傷和痛苦整合進了新的生活,逐漸適應了地震後的生活並開創出新的生活內容。

危機過程持續不會太久,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喪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繼續治療。

三、危機後的身心反應

在經曆親人的傷亡,或是自己受到傷害之後,個體往往會表現出一些身心反應。了解這些反應,能夠讓我們更有效地幫助受創傷個體表達他們的消極情緒,避免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適而延長複原的時間。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症狀包括:

1、害怕。擔心災難會再次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害怕隻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製自己。

2、無助感。覺得人是多麼脆弱,不堪一擊;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感覺前途茫茫,對前途悲觀;不期待未來的生活、婚姻、小孩、正常的壽命等。

3、悲傷、罪惡感。為自己、親人或其他人的受創感到很難過、很悲痛;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恨自己沒有能力幫助親人或其他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或其他人;因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而產生強烈的罪惡。

4、抑鬱。心情抑鬱、沮喪,尤其是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產生這類心理反應,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向或行為。

5、憤怒。覺得上天怎麼可以對自己這麼不公平;總是責怪別人,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容易因小事大怒,有攻擊他人的可能。

6、重複體驗。災難事件等痛苦的回憶反複地侵入大腦,包括影像、想法、知覺到的事物等;反複痛苦地在夢中出現;行為表現得像是災難又再度發生,或是感覺到回到事情發生的當時;從表現、談話中表現出心中強烈的痛苦;或生理上出現與此次災難有關的反應。

7、逃避。持續逃避與災害有關的刺激或情境,如努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思想、感覺或談話;努力逃避會勾起創傷回憶的活動、地方或人們;在回憶災害的重要部分時有困難;對於重要活動明顯地降低興趣或減少參與;產生疏離感或與他人疏遠;情感、情緒減少。

8、高度警覺。個體對環境的反應持續地出於高度警戒的狀態,因而難以入睡或保持高質量睡眠;易怒或爆發憤怒;注意力集中困難;過度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

9、身體症狀。疲倦,發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難,做噩夢,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心神不寧,惡心,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暈眩、頭昏眼花,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等。

四、不同災難性事件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