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及應對方法伴隨著學習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大學生成為一些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其中,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例如,由於難以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而導致的抑鬱、焦慮,由於難以適應大學心得學習方法而引起的神經衰弱,由於難以合理應對人際交往中的問題而產生的社交恐懼及性心理障礙等。
本節我們將針對一些在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常用的應對方法作一簡要介紹,以幫助提高大家應對心理障礙的能力。
一、抑鬱症
抑鬱症郭念鋒:《心理谘詢師》,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一組心境障礙或情感性障礙,是一組以抑鬱心境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症狀群或狀態。抑鬱症患者由於情緒低落、厭世悲觀,嚴重時容易產生自殺念頭。自殺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之一。此外,由於患者思維邏輯基本正常,實施自殺的成功率也較高。抑鬱症主要以抑鬱心境、思維遲緩和意誌活動減退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
(1)抑鬱心境:基本特點是情緒低落,苦惱憂傷,興趣索然,感到悲觀絕望,痛苦難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覺。常用活著無意思、高興不起來等描述其內心體驗。典型抑鬱症患者的抑鬱情緒具有晝重夜輕、抑鬱與焦慮共存等特點。
(2)思維遲緩:思維聯想過程受抑製,反應遲鈍,表現為主動性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思考問題費力,反應慢。在情緒低落的影響下,自我評價低,自卑,價值感低下或喪失,覺得活著無意義,悲觀厭世,甚至有自殺傾向。認為自己活著成為累贅,犯了大罪。在軀體不適基礎上出現疑病觀念,個體會認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意誌活動減退:主動性活動明顯減少,生活被動,不願參加外界甚至自己平素感興趣的活動,常獨處,生活懶散,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可達木僵程度。最危險的是反複出現自殺企圖和行為。
(4)軀體症狀:大部分抑鬱病人都有軀體及其他生物症狀,例如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秘、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突出,多為入睡困難。
抑鬱症患者常常作不合邏輯的推理,人為地把失敗和挫折擴大化,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無能或平庸,毫無道理地自我貶損,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如果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較大心理事件,往往會產生安全感和對生活的控製感被剝奪的感覺,因而心境變得極其沮喪和低落。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調節和疏導,狀況就會變得越來越糟,逃避和自我封閉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最好的防禦方式。事實上,在許多抑鬱症患者的眼裏,當痛苦達到某一個階段時,死才是他們唯一的、最好的選擇。
案例:張某,大一女生,首次遠離家鄉和父母獨自一人來到大學求學。剛進大學對一切事物都覺得很新鮮,又覺得難以適應。此後,她做很多事情都覺得很困難,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總是排在班上的後幾名。漸漸開始覺得大學生活和學習沒什麼意思,對各種活動開始失去興趣,有孤獨感、無助感、無依靠感,不願與人交流,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整天待在宿舍裏,也不跟宿舍同學說話,隻是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聽音樂,或者自卑自憐,以淚洗麵,表現出退縮、冷漠、易產生疲倦感,也時常感到頭暈頭痛,終日精神抑鬱,悶悶不樂,或長籲短歎,情緒極為低落。張某的症狀是較為典型的抑鬱症。
針對張某的情況,我們建議:首先,給自己定一個長期的學習目標和一個短期的學習目標,針對這兩種學習目標製定合理的、可以實施的學習計劃。嚐試把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然後再逐個擊破。這樣可以避免因為目標太大而造成製訂計劃卻無法實施的情況。其次,學習一些基本的溝通技巧,積極與周圍的同學進行交流,以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再次,應該積極發展自己的愛好,以合理的方式緩解內心的不良情緒,積極參加各種適合自己的集體活動,通過積極的活動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第四,張某可以把會影響自己情緒的事件找出來,然後分析其中有沒有不合理的信念,若有,則用合理的信念取代它,並在實際生活中反複實踐。
很多時候,張某的情緒由自己對周圍環境的不合理認知引起的。比如有時候宿舍某個同學表現出不高興的表情時,她馬上會想是不是剛才自己說錯了什麼話使得別人不高興了,從而產生自我責備,但事實上那位同學卻隻是因為考試失誤而造成的心情不好而已。因此,張某應該學會正確的認知周圍環境的方式,以從根本上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二、焦慮症
焦慮症郭念鋒:《心理谘詢師》,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又稱焦慮性神經症,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幹、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生理症狀,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引起,也即焦慮症個體的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一般認為,當人們在麵臨危險、挫折和壓力時,常會產生焦慮。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因為生活中充滿著太多可能導致焦慮產生的情境。
假如你談戀愛失敗了,你焦慮嗎?
假如你考試失敗了,你焦慮嗎?
假如你沒錢,你焦慮嗎?
假如你交不起房租,你焦慮嗎?
假如你沒工作,你焦慮嗎?
假如你……
生活中有太多的假如,因而也就有了焦慮的理由。
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情形而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焦慮之中。我們容易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後果感到焦慮,也容易為正在或將發生的事而煩惱。
正常人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生物學的防禦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情緒。它始於對某種事物或某種結果的強烈期盼與獲得,形成於對失去這些事物和結果的擔憂,這種焦慮對人並沒有什麼危害,相反,它能提高個人對事情的警惕性,增強人麵對困難時的清醒意識,提升活動的積極性;它持續時間短、影響小。
然而,如果一個人久陷焦慮情緒而不能自拔,內心便常常會被不安、恐懼、煩惱等所累,行為上就會出現退避、消沉、冷漠等情況;而且由於願望的受阻,常常會懊悔、自我譴責,久而久之,便會導致焦慮症。
當然,焦慮不隻停留在內心活動,如煩躁、壓抑、愁苦等;它還常伴有許多外顯行為,如不能集中精神於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夢中驚醒等。
焦慮症與正常焦慮情緒反應不同:第一,它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第二,它是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個體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第三,它持續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難愈。最後焦慮症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外,同時伴隨多種軀體症狀。
總之,病理性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心理上體驗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心驚恐,生理上伴有警覺增高的軀體症狀。
案例:陸某,女,23歲,大學四年級學生。出生於普通家庭,父母感情一般,個性都很好強,從小對她要求嚴格,尤其是學習方麵,小學到初中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裏排第一名,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次的考試中非爭取第一名不可。平時父母總是教育她要考上名牌大學,說隻有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時由於太緊張,隻考上一所普通大學,本來想重新再考,卻因為當年父親生病去世了,家裏的經濟狀況突然變差,隻好上了這所普通大學。在大學期間,與同學交往少,業餘時間大部分用在學習上。敏感、內向、自尊心強,不太喜歡交際,沒有特別知心的朋友。畢業前兩個月的一天,她第一次在一場大型的招聘會上遞交了幾十份個人簡曆,全都是往大企業、大公司投的。招聘單位說:過一個星期會通知麵試,當時自己心裏還挺興奮的,心想總會被一兩家大公司錄用。過了兩天,有一家公司通知她去麵試。麵試結束後,麵試官告知若通過第一次麵試,會有第二次複試。在等待第二次麵試的日子裏,她的手機天天開著,連晚上也從不關機,並總是隨身帶著。可是兩個星期過去了,沒人通知第二次麵試。也沒有其他公司通知去麵試。馬上就要畢業了,工作還是沒有著落。她每天總在想:為什麼找不著好工作?是不是因為我的學校不起眼,不是名牌大學?這時,父母親經常教育自己的話在耳邊響起:隻有名牌大學畢業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越想越覺得自己找不著好工作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想起真後悔,後悔當初沒有考上名牌大學。心情也非常煩躁,焦慮,看書沒有以前專心,老是走神,食欲也下降了,總是擔心找不著好工作。看到同學們陸續找到了工作,更覺得自己沒用,是個廢物,同學們一定都很看不起自己,在他們眼裏自己肯定“一無是處”,感覺對不起母親。為此,情緒更加低落,也更煩躁了,加上自己不願意和同學們交流,不良情緒長期無法化解,內心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