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及易患群體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
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或者說不健康的原因非常複雜,通常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為便於認識,我們將這些引起心理障礙的因素分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三個大的範疇:
(一)自身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主要是指在妊娠過程中父母將全部遺傳基因轉移給下一代,其中包括正常的遺傳基因,也包括父母的異常心理反應,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遺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部分男大學生因遺傳原因造成過多擁有女性特征,或女大學生發育不良等都會造成其情緒低落,表現出自卑心理和神經症的症狀,甚至會因同學對自己的消極看法而產生反社會行為②薑小軍:《大學生心理異常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濟源職業技術學海學報》,2004年12月。。
2、生物學因素。
主要包括素質性因素和誘發性因素。素質性因素又包括結構因素和生理因素。結構因素,如身體重量、比例和外表特征等,如果嚴重偏離常態都可能對心理的正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生理因素,如內分泌活性過強或不足,自主反應性過量或缺乏、體質缺陷等,都可能引起變態行為。誘發性因素是指對身體有害的毒物和生物,大學生在學生生活中如果接觸這些因素,都會對個體身體和心理產生結構性變化,最終導致心理異常②。
根據研究,心理異常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比。血緣關係越近的個體,均發生心理異常的比例越高。以單卵雙生子人格異常的研究為例:單卵雙生子的人格異常的一致率為20%~25%。人格異常家庭寄養出去的雙生子與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心理異常的概率要高得多。另外,嬰幼兒在母親體內的孕期和出生後的幼兒期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脂類、維生素或微量元素以及神經係統的損傷如產傷、窒息、腦炎、高熱等也可以影響大腦皮層的正常發育而造成心理發育不正常,長大以後形成心理異常②伍義務:《大學生心理異常的表現和原因》,《中國商界》,2008年第4期。。
3、病理因素。
軀體疾病或損傷,特別是大腦、神經係統的損傷也是造成心理活動的障礙或異常的重要原因。如心髒病可以引起注意力無法集中和記憶障礙;大腦的某些部位受到損傷會使記憶功能明顯衰退甚至喪失、思維紊亂、言語障礙、神誌不清等;長時間的體力或腦力超負荷引起的過度疲勞,嚴重的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會使他們感覺遲鈍,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神誌恍惚,不能正常地在學習和工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能對客觀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②。
大學生疾病問題主要包括家族病史和大學生自身患病兩個因素,在這方麵出現問題的現象也很多,例如,某高校一大四學生經常掉頭發,聯想到父親是患絕症而死,便不敢到醫院去檢查治療,最終導致該生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從學校12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4、心理因素。
大學生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自我意識感增強,有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心理欲望,但有些學生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為了掩飾自我的“劣勢”,就采取防禦性的心理反應,獨處和自我封閉,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學習之外,沒有知心朋友,害怕社交活動,且多疑、不信任他人、過度煩惱和恐懼等,精神上受到壓抑,常常把自己與外界、他人隔絕,時常感到孤獨。另一方麵,很多大學生在原來的學校或班級中屬於眾星捧月,其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強,常為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但進入大學後發現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客觀障礙往往不能使其如願,在專業的選擇上“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產生“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心理衝突。心理衝突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指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因目標的過多或無法實現時,出現對其排斥或保留的動機。這些衝突使得有些大學生產生消極頹廢、苦悶徘徊的情緒狀態,如不及時調節,很容易演變成異常心理潘雲軍:《大學生心理異常現象的現狀及對策分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在選擇目標或決定方向時,常常會因為外界事物的作用而產生動機衝突,如或為全麵考慮,或為結果著想,或為自己利益,或顧忌他人看法,或考慮父母期望,或實現自我夢想,都會使大學生左右為難或舉棋不定,最終導致目標實現受阻,產生挫折和焦慮心理,並沉澱心理,久而久之引起種種異常心理。
一些學生步入大學可能遭遇了種種不如意,“雄心壯誌”一次次受打擊,或對自己失去信心,或是對周圍的同學、事物不太滿意,但又無奈;或是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於是對什麼都失去興趣,生活空虛,精神懈怠,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以外的地方,表麵上看起來很瀟灑,實際上內心很痛苦,這些問題使大學生能力受到抑製,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交往能力受限製,嚴重的還會使人生理功能發生障礙,如頭暈、消化功能紊亂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對個體成長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深遠的。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個體幼時的生活經驗和親子之間的關係,對個體成年時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之間關係密切。家庭的育兒方式,包括父母對兒童行為的過分放任或溺愛;父母關係,包括爭吵、分居、離婚等;家庭成員,包括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情緒的反複無常、前後矛盾、行為障礙或反社會行為,以及家庭經濟拮據缺少地位、聲譽低等都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薑小軍:《大學生心理異常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