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某的心理問題源於大學畢業找工作不順利、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和父母的完美教育,使其產生“進不了大公司就是找不到好工作,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等不合理信念,以及失眠、煩躁、食欲下降等焦慮症狀。引起該求助者症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找工作本身,而是對其自身、對工作的不合理信念。那麼就需要:(1)識別不合理信念,改變其認知結構,用積極、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極、歪曲的思維;減低其當前的各種不良的情緒體驗,盡可能地減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緒困擾與不良行為的後果,使其在治療結束後能帶著最少的焦慮和煩躁去生活。(2)改變自己生活哲學中非理性的成分,並學會現實、合理的思維方式;達到完善個性,正確評價自我,接納自我,實現自我成長目標。(3)努力去改善同學間的人際關係:學會欣賞別人,學會多對人微笑,信任別人,友好待人;看別人時想象別人的目光和你一樣友好,嚐試與人多接觸交往。同齡人的交往可顯著幫助改善自卑和抑鬱。
三、強迫症
強迫症郭念鋒:《心理谘詢師》,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是以強迫觀念和年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源於自我,但又違反自己意願而重複出現的缺乏意義、不合情理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等強迫症狀的神經症。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自製的反複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製,反而愈感到緊張和痛苦。
(1)強迫觀念。反複思考某些毫無實際意義或雖有意義但不難解決的問題,或者頭腦裏總是回憶一些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難以控製。這些的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最為常見。
強迫聯想:預感一係列不幸事件將會發生,並反複想起,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控製,並激發起緊張和恐懼情緒。
強迫回憶:反複回憶,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克製,難以停止反複進行的回憶。
強迫疑慮: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複核實。
強迫性窮思竭慮: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複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克製,如反複思考:“房子為什麼朝南而不朝北。”
強迫對立思維:對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複在腦中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
(2)強迫行為。具體表現:可以是屈從性強迫行為,如反複檢查煤氣是否關好、門是否鎖上;可以是對抗性強迫行為,如反複在心裏告誡自己不要把強迫意向轉變成實際行為;也可以是強迫性儀式動作,如進家門必須先跨左腳、出門之前必須按序化妝;還可以是強迫計數、強迫洗手、強迫眨眼、強迫搖頭、強迫咬指甲。
(3)強迫意向。在某種場合下,患者出現一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卻不能控製這種意向的出現,十分苦惱。如每當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總會產生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裏去的想法,雖未發生相應的行動,但患者卻十分緊張、恐懼。
(4)強迫情緒。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和厭惡。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會做出違反法律或道德的事,害怕家人和自己出車禍。
強迫症症狀產生前,患者大多具有十分典型的強迫性人格特征——過分要求自己和較強的完美主義傾向。
主要表現:過分關注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恰當,因而表現出死板、墨守成規、缺少靈活性與多變性、清規戒律多、節儉;做事情務求十全十美,反複檢查工作完成與否,反複思考,總擔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過分注意細節;極為關注自我形象,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並刻意抑製自己的情緒;缺乏幽默感。其內心多具有較強的不安全感,與他人交流時常伴有較強的焦慮感。
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他們是單行的積極主義者,更是完美主義者。
追求完美沒有錯,但是如果陷入“完美主義”的泥沼,把“完美”作為一個嚴格標準來約束自己和環境,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因為現實中完美的東西太少了,不完美的東西太多了。因此,這種生活態度,容易對他們造成較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
案例1:章某,男,18歲。小時候由於雙手患有嚴重的濕疹,為了防止傳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濕疹好轉了,就不戴了。但從那時開始,他就開始拚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頻繁,洗一次手約半小時左右。如果催促他的話,時間可略微縮短。洗手時,需要先用水衝,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關節處。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夠改變,但是不能控製自己。
案例2:趙某,34歲,男,碩士。幾個月前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玻璃突然碎裂劃傷行人的報道,從此以後就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擔心,害怕自己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每當他看到玻璃時,就會難以控製地想著玻璃會不會突然碎裂。盡管他本人也知道這根本不可能,但難以使自己停止想象。最要命的時,他本人的辦公桌旁就是窗戶,他每天上班就是在與自己腦中關於玻璃碎裂的想法作鬥爭,根本無法安心工作。
案例3:吳某,女,20歲。三個月前,她聽說一個老朋友家因為忘了煤氣上燒水,結果睡午覺時水開後使煤氣息了,後來煤氣溢出使他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事對她的衝擊很大,此後她經常擔心煤氣漏,也怕漏電,漏水。總之,她總是擔心家中出事,發生不測之禍。這種情況已明顯影響到她的工作和生活。近三個月來總是感到不放心,尤其是再離開家裏時,她總是要檢查煤氣開關,水龍頭和電燈開關,不檢查不放心,總要檢查好多遍,才能離開家。但常常是離開了家,想想不放心,又回去檢查。她感覺很累,不僅是體力累,心也很累,明知道這樣的做法有點不對勁,就是不能控製自己的這種行為。
針對上述三個案例,首先,了解強迫行為和症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然後進一步理清事實,比如症狀開始的時間,特別是初次引發相關症狀的具體事件。例如案例一的濕疹、案例二的玻璃碎裂劃傷行人事件,進一步將這些事件具體化,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過程,特別是導致不幸發生的具體原因等等,使自己能夠初步認識到自己對這些事件給予了過多的過分擔心和關注。其次,可以對認知偏誤,尤其是針對強迫性的觀念進行調節。比如案例二的“辦公桌旁的窗戶一定會落下傷人”、案例三的“不去一遍又一遍反複查看,那麼就肯定會發生慘禍”。通過對進行不合理信念的辯論,使其能夠認識到其觀念所具有的任意推斷和過分誇大性,比如質疑“有什麼依據可以說明那個傷人事件的發生就一定預示著你旁邊的窗戶也會掉下傷人呢?”,“全國這麼多煤氣用戶,發生中毒事件的到底有多少?”或采用誇張式的提問“按照你的說法,是不是別人家裏隻要不像你那樣成天反複去檢查,就全都要中毒死光了呢?”。然後,針對具體的強迫觀念或行為,通過谘詢師采用合適的治療技術(主要是行為治療技術)加以幹預。比如係統脫敏技術,按照容易發生強迫行為或觀念的不同情景進行等級劃分,然後想象進入每一個等級以後通過緊張—鬆弛的放鬆訓練降低對強迫行為或觀念的敏感性;亦可以使用阻斷療法,針對強迫觀念,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訴自己“玻璃掉落的概率隻是極少數,我旁邊的窗戶很安全,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或在煤氣灶台、電閘、水龍頭前貼一張紙“我已經檢查過了、這裏是安全的”的,以此使自己停止強迫性思考;針對案例一強迫行為,可以使用衝擊療法,比如試著將手放入一團汙泥中,直接麵對所擔心的後果,並告訴自己“不會有什麼事發生的”,以達到緩解強迫行為的目的。由於強迫症是日積月累所致,有一定的頑固性,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減少強迫觀念或行為,而不強求一招根治。
四、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郭念鋒:《心理谘詢師》,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又名社交焦慮症、見人恐怖症,社交恐懼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均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麵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裏,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裏孤立自己。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麵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