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找尋困惑的根源:心理障礙的(3 / 3)

(一)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

貧困大學生是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無法忽視的群體。以往貧困生多來源於農村和邊遠省區,但隨著近年來城市下崗工人的不斷增加,貧困生數量不斷增加,致困原因多種多樣。依據其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的不同,主要分為特困生群體和貧困生群體。經濟上的窘迫讓他們有著比同齡人更加坎坷辛酸的命運、困難艱辛的求學路。在學業方麵,一種表現為學習勤奮、成績優秀;一種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成績不良,甚至有的學生被迫降級或退學。在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方麵,由於經濟上的壓力,他們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個性,不輕易向困難低頭,生活儉樸,但也存在著依賴性強、自立性差,自尊性強、自控力差,虛榮心強、承受能力差等問題。由於囊中羞澀,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減少了與同學的交流和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處事謹慎,怕被人看不起,常將自己封閉起來,性格逐漸變得內向,以至產生自卑、敏感、焦慮、孤僻、內心封閉等現象,其自傲外表與自卑心理形成明顯的反差,甚至形成心理障礙。

(二)單親家庭或問題家庭的大學生群體

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婚戀觀念也發生巨大變化,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單親家庭、感情出現危機僅維持婚姻狀態或瀕臨破碎的家庭、離婚後重組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因為父母關係不和、家庭婚姻狀況的不和諧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和引發的矛盾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身心健康的危害。由於大學生涉世未深,對成人婚姻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因此對父母離異或爭吵等難以理解和接受而導致心理失衡。

(三)沉溺於網絡的大學生群體

網絡技術的興起和國際互聯網應用的普及,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如同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麵的影響。許多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聊天、玩遊戲、瀏覽娛樂信息、網上交友、戀愛等。沉溺於網絡不僅幹擾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而且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成為多數學生學業下降的罪魁禍首,90%以上的逃課族、晚上遲歸或不歸的學生均與上網有關。由於一些反動、色情網站層出不窮,一旦被青年大學生瀏覽,勢必衝擊他們的思想,甚至誘發部分大學生犯罪。網絡癡迷群體往往表現為孤獨、自閉、強迫甚至精神分裂。這些學生的行為不僅對自己身心健康造成傷害,而且對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四)情感受挫的大學生群體

當代大學生生理發育比過去同一年齡段的大學生更加成熟,對愛情的理解已與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有相當大的差異,其戀愛行為更具有公開性,大學校園內的戀愛現象非常普遍。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談過戀愛,有的還談過多次,甚至有的學生還發生過性行為。同居現象在全國各高校屢見不鮮,據首都師範大學健康教育中心對全國近30所大學一萬多名在校大學生性行為和性觀念進行調查表明,有性行為的男生為15.7%,女生為5%。由於在戀愛動機、方式、設想等方麵預見不足,大學生戀愛出現了許多遺留問題,他們往往隻重過程,輕視結果,傳統道德淡化,責任心不足。部分大學生戀愛觀嚴重扭曲,有的對愛情不負責任,腳踏兩條船,陷入三角戀;有的同居,生怕別人發現,整天背著沉重的負擔;有的男女混寢,被學校發現,受到處分,覺得丟人,抬不起頭;有的懷孕流產後為掩人耳目,還堅持上課,使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大學生戀愛成功率不高,易導致學業受損、感情失落,甚至精神失常,更有甚者因感情受挫實施犯罪行為而受到法律的製裁。

(五)學業嚴重受挫的大學生群體

由於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入學時成績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在學業上嚴重受挫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學業嚴重受挫的原因多樣:一是基礎太差,雖然很努力,考試卻不及格,挫折心理表現強烈,沮喪失望情緒明顯。二是不能適應大學的教育方式,主觀上願意學習,但方法不當,效果不佳,焦躁苦悶,甚至喪失信心。三是入學時基礎較好,對所學專業、課程不感興趣、不願學,成績嚴重滑坡,由此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學業上的自暴自棄。四是由於在考試中違紀作弊,受到處分,根據相關規定不能取得學位,從而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致使學業嚴重受挫。

(六)經常出現心理困惑的大學生群體

心理困惑更多地表現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當認知以及與此相伴隨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的種種心理困惑多數情況下源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不平衡,或者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不適當的認知。例如,他們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相比而具有的優勢與劣勢;難以堅持自我和他人的平等關係;拒絕他人對自我的影響;不能識別自我和他人的界限等。

社會變革中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經濟壓力、情感壓力、就業壓力等越來越大,導致他們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存在心理困惑的大學生群體,主要表現為對大學生活學習的不適應,有焦慮、厭學、抑鬱、社交恐懼、失眠等現象。高校中由於學生心理困惑引發的惡性事件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心理問題已明顯影響一部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對存在心理困惑的大學生群體應該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