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找尋困惑的根源:心理障礙的(2 / 3)

1、早期心理創傷。如從小失去母愛、人身隔離等的大學生,兒童時期心理的發育就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家境貧寒、單親、家庭重大變故等也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往往這樣的學生自卑感強,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往,自我保護意識強,過度壓抑、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等,均容易導致嚴重後果。

2、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既是人成長發育的溫床,又是塑造情感、意誌,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個性的場所。少年兒童時期家庭的不良教育環境會給大學生心理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如家長的溺愛和嬌慣,容易使大學生形成驕橫、自私、任性、好逸惡勞、追求享受等不良心理。家長運用恫嚇、打罵、哄騙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會導致脾氣狂躁、粗暴無禮或膽小、懦弱、說謊、欺軟怕硬、缺乏同情心和恐懼等;家長對大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要求成龍成鳳,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很重的心理負擔。

3、父母的高期望給予的壓力。俗話說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因為學習成績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事件時有發生,例如,2003年7月,某高校一名大二學生因學習成績差瀕臨退學,長期的心理壓力未得到緩解,最終導致該生離家出走。

(三)社會因素

一個人所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一定程度的壓力可以促進個體成長與進步。但是如果壓力過大,則會使個體發展走向相反的方向,甚至走向極端。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高校招生、就業以及社會各單位人製度改革和變化,使當代大學生麵臨著越來越大的來自學業、人際關係、經濟和就業等方麵的壓力,這些逐步加大的壓力使許多大學生難以承受,結果就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出現。教育中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使得學生的心理偏離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1、教育問題。

學校教育因素影響潘雲軍:《大學生心理異常現象的現狀及對策分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過去我國的教育體製一直奉行著“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學大綱”為主體,以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學生、老師和學校,因此學生總是被動地、被迫地學習。家長、老師對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考試考得怎麼樣,成績排在第幾名”,很少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升學的競爭壓力使家長、老師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們從小就會因學習成績的提高而自傲自負,也會因學習成績的落後而自卑自憐或自暴自棄,消極怠學。甚至在中學時期出現類似心理問題時,家長和老師常會對這些學生說:“你們現在讀高中,不要擔心,隻要好好學習,上了大學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但是這些學生發現大學中同樣存在著學習壓力問題,甚至又多了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就業壓力問題。由於在中學階段沒有學會應對壓力的勇氣和能力,沒有及早培養他們樂觀健康的個性,當他們發現在實際得到的和期望得到的之間存在差距的時候,心理上的失衡很容易產生心理的異常,嚴重的會造成對生命的漠視和放棄。從許多案例中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在高中時就已患有心理疾病,上了大學後症狀更加明顯顯現,以致無法正常學習。

2、戀愛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戀愛關係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導致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及異常行為時有發生。例如,2001年7月,某高校學生因戀愛關係問題用水果刀將同班女生刺死在教學樓裏;又如,2007年11月,某高校大二一男生與同校女友提出分手,女生悲痛欲絕,在宿舍吞食大量安眠藥,因發現較晚,搶救無效死亡。

3、人際交往。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主要涉及同學關係、宿舍關係的處理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由於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彼此之間容易產生摩擦,因人際交往不和諧引起的心理障礙如果得不到關注和有效調節也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眾所周知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4、就業壓力。

大四學生即將步入社會,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烈,但麵對競爭激烈、人多崗位少的嚴峻就業形勢,找不到合適而又如意的就業單位難免產生焦慮和恐懼感,將加劇心理問題的形成。

5、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上凶殺打鬥、色情、暴力、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性開放等不良現象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在兒童時期,極易通過觀察、模仿、教唆而養成不良性格和行為。進入大學以後,如果這些少年時期養成的惡習不能夠糾正,就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發生扭曲,形成心理異常。

二、大學生中易患心理障礙的群體楊曉麗:《特殊群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淺析》,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網,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