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緒異常。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大學生情緒異常主要表現是抑鬱、焦慮、冷漠、自卑等。抑鬱是一種由低落情緒、冷漠、悲觀等構成的複合性負情緒。長期處於抑鬱情緒狀態的大學生,將對學習、交往和活動都失去熱情和動力,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而焦慮是一種非特定的、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膽與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而且,焦慮常與憂慮、恐懼等情緒交織在一起。另外,大學生生理發育也正處在成熟期,這一時期對異性的情感特別的敏感,極易因為與異性之間的情感變化而產生抑鬱、焦慮、冷漠等異常情緒,也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惱、憤怒或悲傷。在生活、學習和集體活動中,部分同學也不能很好地處理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對什麼都感到不滿意,內心充滿壓抑、不幸福或內疚等情緒體驗。情緒異常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過分的抑鬱、焦慮和恐懼等,使感知、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從而失去對自己所處情境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而產生的。這種情緒的異常,還會引起大學生其他身心性疾病,如過分的焦慮和恐懼會引起神經性厭食、失眠、頭痛,惡心、女生月經不調等,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3、意誌行為異常。意誌是個體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大學生意誌異常主要表現為:不能自覺地調節,支配和控製自己的行為,往往憑一時的感情衝動行事,行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衝動性;在行動過程中(特別是學習活動中)缺乏毅力,受到挫折不能堅持,不能克服困難。經常做計劃下決心,卻往往不能付諸實施。不能接受有益的意見和建議,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或易受暗示、容易動搖、缺乏堅定性。
4、人格異常。人格是指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及其相應的行為模式。大學生人格異常是指人格特征偏離了正常,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具體是指在沒有認知障礙或者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的異常。常見的有反社會性人格、偏執型人格、分裂型人格、攻擊型人格、癔症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自戀型人格、依賴型人格等。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顯示,當前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1)角色轉換引起的抑鬱症、焦慮症。從中學跨入大學,不同的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等使他們難以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的轉換。
(2)學習模式改變引起的神經衰弱症、自卑感。學習內容與方法發生的根本改變,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於是經常失眠、頭痛、體力與智力下降,缺乏自信患上了神經衰弱症。
(3)異性交往引起的青春型衝動。大學生生理發育已經成熟,有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但有些人由於對異性交往理解片麵、處理不當,既耽誤了學習又帶來了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