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危害巨大,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嚴重違背了我國的教育方針,這種來自虛擬世界的精神鴉片正一點點蠶食大學生的美好青春,使深陷其中的大學生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生命與精力,可謂百害而無一利。大學生的家人、朋友,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者要聯合起來,構築拒絕網癮的強大係統,給大學生營造一個適宜的生活學習環境。作為大學生,我們也應積極行動起來與網癮作堅決的鬥爭。
一、注重預防,防患未然
預防與治療孰重孰輕?這是對網癮采取應對措施前必須首先解決的觀念。一方麵,中國網民和網癮人數驚人,至2010年3月,我國網民總數已經超過4億。另一方麵,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使用互聯網的便捷,以及上網設備成本下降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網民還會保持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從2005年開始,我國網民年均增長超過10%。與此同時,網癮患者也在不斷增加。
網癮從嚴重程度上可劃分為“網絡輕度依賴、網絡中度依賴、網絡依賴和網絡嚴重依賴”四個層次。實際上,我們日常說的“網癮”都屬前三個層次,他們並沒有表現出“網絡嚴重依賴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前三個層次的網癮人員占到全部網絡成癮的大多數,嚴重依賴網絡的網癮患者隻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僅僅是“開始出現壓縮自己的學習、娛樂和休息時間;盡量過簡單的生活,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去上網;對應該做的事盡可能拖延,厭倦別人打擾自己的上網時間等行為。”從本質上看,雖然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自己還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為此,幫助他們不滑入網癮,使他們從偏離的軌道中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
基於網民人數、潛在上網成癮人數的基數較大,以及大多數網癮患者並不是對網絡有嚴重的依賴性,預防要比治療可適用麵將更為廣泛也更有效果。從國外防治網癮的經驗來看,也堅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在可能患上嚴重網癮之前予以防治。因此,對待網癮,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提前“預防”。姚雲、張程程:《網癮的心理學甄別及教育應對》,《中國特殊教育》2009年第1期(總103期)。
二、高等學校是預防網癮的重要陣地
高等學校是對大學生有計劃和有組織實施教育的專門場所,其教育目的性明確,教育效益顯著。麵對日益發展的互聯網以及服務便捷的網絡,高校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當代教育出現的新情況采取教育措施:
(一)預防經驗
1、開設增加大學生預防網癮的知識和技能的課程。
過去由於高校缺少這方麵的課程設置,大學生不知怎樣合理、有效、正確地使用網絡。高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且大學生又處於身心發展重要時期,高校絕對不能讓大學生放任自流地使用網絡,而應擔負起應有的教育責任。課程的開設,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計算機基礎”、“法律基礎”等課程以及大學生的興趣活動滲透進行,這種做法已被一些高校證明行之有效。
2、鼓勵教師了解網絡特點。
當然,學校開設這類課程,需要教師首先熟悉網絡及其網絡娛樂產品。如許多上網成癮的學生都是上網玩遊戲或聊天。試想一個教師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網絡遊戲,有什麼流行的網絡遊戲,各網絡遊戲的主要特點,他怎麼能教育學生放棄網絡遊戲呢。為此,隻有當教師掌握了當前流行的網絡遊戲特點,並在此基礎上能夠向學生分析網絡遊戲的各類設計陷阱和問題,才能更好地預防學生網絡成癮。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創造和諧向上的校園風貌,積極建設以思想、文化、娛樂、體育、學術科技等為基本內容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增強抵抗力,不受消極網絡環境的左右。
(二)專家建議
Kimberly Young在他的報告《應對校園網絡上癮》中建議“五招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