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發布,該標準將網癮歸入了“精神病”的範疇,這一做法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是也引起了社會對於各界對於網絡成癮的積極關注。
那麼,如果一個大學生已經成為了沉迷網絡而難以自拔的網癮“患者”,我們又能對其做些什麼來幫助他戒除網癮呢?他自己又該從哪些方麵努力來進行自救呢?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待網絡成癮:
第一,正確認識網癮與玩網遊的區別。
按照《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網絡成癮分為網絡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5類。有網癮的大學生絕大部分屬於第一類,而社會大眾特別是新聞媒體對網遊似乎存在妖魔化的解讀。無可否認,網絡遊戲的成癮者中確實出現過猝死、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學習的事情,但是這畢竟是個別現象。有些人甚至認為玩網遊就是有網癮,玩網遊的人就是網癮患者,就是精神病患者。這給沉迷於網絡的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是部分大學生自曝自棄的重要原因。
第二,網癮是可以治療的。
《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在明確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的同時也提出了治療的方法,這就足以說明網癮是可以戒除的。與此同時,曾經的“網癮患者”逐漸擺脫網癮的困擾,使自己的學習、生活邁入正軌,有些還在學習、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無不說明隻要有正確的方法,加上網絡成癮者的積極配合和努力,擺脫網癮必將從願望變成現實。
那麼戒除網癮的方法有哪些呢?根據目前的研究和實踐,治療網癮主要有下麵幾種方法:
1、打破常規法。了解自己上網習慣和上網誘因。它包括:每周哪些時間段上網?一天中經常何時開始上網?在一個典型的上網時間段內會待多長時間?一般在哪裏上網?上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比較上網前後的兩種感覺?自己得到的是什麼?以及希望從網上得到的又是什麼。然後,製定新的上網時間表,改變原有的上網日、地點、時間段、上網內容等。
2、時間管理法。這一方法可以結合打破常規法使用,效果更佳。具體做法:一是上網之前先限定時間,每天上網累積不超過一定的時間,並逐步縮短,且連續操作1小時後休息15分鍾。二是設定目標後,估計大概多長時間。例如估計40分鍾,那麼把小鬧鍾定到20分鍾,到時候看進展。三是上網要明確目的,有選擇地瀏覽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把它列在紙上,給上網列個時間日誌。將上網時間納入一周計劃,這樣就可以明確地將對自己的活動進行監督和控製,並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遵守了自己的計劃。李恩軍:《大學生“網癮”現象及應對措施淺探》,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6):181~183。
3、替代療法。用健康的體育、休閑、娛樂代替上網,有意識地培養出另一種替代愛好。這時一方麵要找出以前感興趣,現在依然感興趣的活動,另一方麵要進一步發展一些更為有趣、更有意義的活動來替代,這個有趣和有意義一定要是上癮者自己確實認同的意義和興趣,否則就沒有意義。切實符合上癮者喜好的替代活動,可以轉移注意力,抑製對網絡的依賴心理,充實網癮者的精神世界。同時,要為大學生創造更多滿足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實現的條件,盡量使他們從心理上實現各方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