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是島嶼省份,環島的海岸線是海南島的重要生態係統和自然資源。據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2011年的最新統計數據,海南島海岸線總長為1823公裏。
在海南島工作,采訪中經常會來到海邊,有時是采訪漁民的生活,有時是采訪港口、碼頭的建設等等。二十幾年的采訪生涯中,我走遍了海南島沿海每一個市縣的海岸線,對其構成也有了基本了解。
海南島的海岸線中,最常見的是沙灘海岸,從南到北的沿海都有分布,也是人們旅遊時最常去的海邊,比如有名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等海灣;其次就是在這種沙灘海岸帶開發的各種沿海養殖區域,環島都有,數量很大;第三種是由天然岩石或卵石形成的海岸線,這種海岸線分布比較零散但景觀獨特,比如昌江縣的棋子灣、文昌的銅鼓嶺、萬寧的大花角等地都有分布;還有一種就是分布於河流入海口附近的紅樹林海岸帶,比如海口的東寨港、文昌的清瀾港、臨高的新盈灣等,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岸帶;最後就是人工海岸,如港口、碼頭和各類濱海旅遊開發區。
海岸帶環繞海島,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旅遊、戲水的濱海旅遊場所,更重要的是曆經千萬年的大自然洗禮,它們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最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海浪、潮汐等自然規律的海岸帶種類,或為沙灘,或為礁岩,或為紅樹林,或為沼澤,為沿海陸地提供了相宜的保護。
2002年6月14日到16日,我跟隨海南省探險協會組織的徒步海岸線活動,從昌江縣海頭鎮的新港,向南沿著海岸線一直走到了昌化江入海口昌化鎮,白天走路,晚上在海灘搭帳篷露營,三天時間沿著海岸線徒步行走了約60公裏,其中大部分都是沙灘海岸帶,也有棋子灣一帶少量的礁岩海岸。當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海岸帶的防風林中,已經有人開始大規模地開挖池塘養蝦,對防風林破壞嚴重,養殖場的廢水也直接排入大海。
2006年6月,我和海南省人大組織的海防林檢查組一起,從北部的海口、文昌市到南部的三亞市,對海南島東海岸的海防林進行考察。在一個多星期的考察中,我們發現每個市縣的沿海地區都有大量違規建設在海邊的養蝦塘;還有一些旅遊開發區,也不顧一切地盡量把旅遊設施建在靠近海邊的地方,結果還不到一兩年的時間,就被台風和海浪摧毀了。如萬寧市神州半島上的碧海情深海洋世界公園,侵占海防林地在海岸線上搞了許多建築,2005年5月開張,不到一年時間大量沿海建築便被台風、海浪無情摧毀,鯊魚、海豹等海洋動物全部逃跑,業主損失不小。
現在,在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熱潮中,沿著海南島東海岸從北到南,海口灣、高隆灣、神州半島、石梅灣、香水灣、清水灣、土福灣、海棠灣、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直到西部樂東縣的龍沐灣等等,有名的優良海灣,幾乎沒有一個還能保持原始的自然狀態,都已經被各種開發公司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海岸線上到處是林立的樓房、酒店和別墅。為了營造“無敵海景”的效果,這些建築有許多完全建在海邊,沒有防護林的保護,如果遇到大台風的侵襲,很難想象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沿海景觀的盲目開發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在海南並不罕見。曾經名揚全國的文昌東郊椰林落日景觀,現在已經麵目全非;前述的萬寧市神州半島上的碧海情深海洋世界公園也僅僅存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台風摧殘。這些前車之鑒,應該引起開發商們的應有重視,要尊重自然規律而為,否則,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