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1 / 2)

一、地質災害的研究現狀

我國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又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北東邊界,構造斷裂活動強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發育、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麵塌陷、地麵沉降和地裂縫災害在我國31個省均有分布,危害十分嚴重,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政府重視地質災害的嚴重性,開始在防災減災的人才教育、科學研究、政策法規等方麵大力投入。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大促進了我國在地質災害研究方麵的迅速發展,比如針對不同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監測預警、防禦防治、應急救援等,除了一些科學的工程性措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利用外,非工程性的一些防禦措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人類與地質災害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地質災害是地球自身活動的表現。地質災害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去認識它、了解它,主動去應對。

認識自然,了解地球。自然是客觀存在著、為人類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一個環境,同時由於地球本身活躍的構造活動、複雜的地形地表以及季節性的降雨,都可能誘發一次次的地質災害。但是,地質災害的發生又有其規律的一麵,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發生某種地質災害是可以被認識的。如我國的地質災害就多發區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區,且每年的7—9月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發季節。

尊重自然,科學規劃與決策。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麵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了,災害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自然的客觀原因導致其發生之外,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向地球索取資源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大幅增加,如礦區開發植被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甚或誘發了一些本不該發生或提前發生地質災害,這樣的災害事例教訓慘痛。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設美麗中國。人類利用自然,向地球索取資源,以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活動與自然規律是一對互動和互相作用的關係,在我國區域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階段,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導致地質災害造成的受災人口和經濟損失絕對量是持續上升的。我們應該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掌握其規律,順應它,改變“人定勝天”的唯心觀,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才能使我們在與自然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其給我們帶來的重大傷亡和損失。

三、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政策法規,完善地質災害防範體係,積極應對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人類曆史上造成人員傷亡,尤其是集中傷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在城市的快速集中,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並沒有隨著科技的進步絕對量地減少,反而是在增加,這在近幾十年全球的大地震事例中表現明顯。因此,積極應對地質災害,加大對地質災害規律的研究,加強各項有減災實效的措施,切實把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降到最低是防災減災的最高目標。

1.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發揮高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效能

在掌握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基於3S技術,采用高精度的監測設備,加密、加強各類地質災害的監測網絡的建設,實現24小時不間斷“空地”的實施監測,為及時發現災害隱患、災情,並及時有效采取救援措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近年來,在災害監測數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災害預警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更好地發揮地質災害預警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實效,結合地質災害之間的互相關聯性特點,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於2003年4月7日簽訂了《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領導下立即組織力量編製了2003年《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實施方案》。該方案根據引發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條件和氣候因素,將全國劃分為七個大區、28個預警區。這些新技術的運用在近年來的地質災害事例中實現了減少人員傷亡的目的。地震災害的預警技術也在“十一五”開始啟動,現在在我國一些地震多發的西部、西南部開始試點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