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2 / 2)

2.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管理,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係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十幾年來,我國針對地質災害製定了一係列法規條例,如《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但是對人類活動破壞自然規律,引發地質災害的懲處,法律法規依據還不是十分全麵;對一些地質災害監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盡管一些行業出台了條例或部門規章,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單靠這些部門處置不力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在防震抗震的管理過程中,還是有監管不力或不服監管卻得不到相應處罰的現象,甚至出現管和做兩張皮,地震主管部門批複的科學參數,在設計部門那裏有時候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導致管理最終流於形式,造成地震災害的隱患。

為了部門的、短視的利益,不顧科學規律,大肆甚至是自殺式地掠奪地球資源,產生地質災害隱患,導致人為地質災害的數量隨經濟發展也有所上升。但是由於法律法規的不夠健全,使得相關部門付出的代價太小,而不能遏製這類事件的發生。

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村,該地區群眾建房的選址往往沿河而建,且多是山腳下,這些地方均是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地段;該類地區地質構造往往較為複雜,地震災害也相對多發,加之經濟不發達,群眾建房的基本抗震措施不能得到保證,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城市建設中的建築物及重要生命線工程均相繼提出了相關的管理製度或辦法,也編製了相應的抗震設防標準,而農村在這方麵確實空白,這恰恰是曆次地震農村房屋遭受損失慘重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因此,盡快把農村住宅民居從選址到建設等環節納入社會管理的範圍,刻不容緩。

3.加大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隻有讓人們了解災害,認識災害,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才能有效地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自覺地、主動地加入到群測群防的大防禦體係中來。這就要求我們加大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力度,尤其是針對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公眾的宣傳,同時對各級領導幹部加強地質災害相關知識的宣傳,引起領導的重視,形成全社會一起抗禦地質災害的良好環境。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借助的媒體平台也越來越多,手段、方式越來越多,各類地質災害都得到了或正在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宣傳。尤其是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後,國家把“5·12”作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以來,宣傳周、宣傳月也相繼在祖國各地開展起來,這對提升我國綜合的防災減災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事實證明,通過采取各種減災行動,可以實現因災傷亡人數絕對減少,災害損失相對社會財富增長的比例持續降低,從而實現控製地質災害增長的趨勢。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項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該項工作的開展和推進,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加強領導、增大投入,更需要全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特別是災害易發地區人民的積極配合。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我們也一定能很好地戰勝一次次地質災害,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