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沉著應對遠離天災(1 / 3)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它溫和地默默地為我們奉獻,但人類有時候會粗暴地、貪婪地索取。請記住,地球也有脾氣暴躁的一麵,地球一旦發脾氣,人類在其麵前顯得會是那樣的渺小和無助。我們應該學著了解地球、理解其發脾氣的天性,沉著應對,掌握其規律,順應其發生、發展的規律,趨利避害,讓人類與地球和諧共處,遠離災害。

6.1了解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

6.1.1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各類地質活動中最難以辨別和察覺的一種。為什麼呢?我們不妨從地震發生的位置說起。目前全球多數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深度多在10千米以下,多數天然地震震源深度達幾十千米,和地震密切相關的活動斷層通常長達幾百千米。而目前人類最深的鑽井僅僅達到萬米級別,也就是10千米。石油勘探領域應用的4D地震獲取地下油氣運移狀態的技術能提供較為精細的地下結構,但其探測區非常有限。並且無論是科學深鑽還是石油精細勘探技術,成本都相當高。因此,人類對地球的了解還很淺薄。我們容易發現的前兆現象多數出現在地表以及近地表,在尚未完全搞清楚地下的狀況下,總結它們之間的聯係自然非常困難。

目前對地震前兆各種現象的總結麵臨著兩大難題,第一類是有震前反應,但並沒有總結出有意義的必然關聯;第二類是總結出一定的關聯性,但對幹擾因素的識別尚有不完善之處。

動物異常——一種並未總結出有必然關聯的前兆現象

國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2008年汶川地震前發現的一些地區出現了蟾蜍異常活動現象,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地震前動物異常的表現。其實至少在公元前373年就有關於動物預測地震的報告了,希臘海利斯城被地震摧毀前幾天,成群的大鼠、蛇和黃鼠狼逃離城市。雖然這些傳聞或許與地震有關,也很吸引眼球,但是一直沒有很係統完整的記錄。前文寫到的“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也是描述老鼠的異常舉動。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也在開篇加入了鋪天蓋地的蜻蜓活動的鏡頭。

2009年4月,英國開放大學生物學家Rachel Grant和同事在意大利對蟾蜍習性進行研究。在研究區附近發生地震前,蟾蜍開始大量撤離,起初她們並不覺得奇怪,因為繁殖季節中蟾蜍是會離開繁殖地的。當追蹤這些蟾蜍的活動軌跡後,她們發現在地震前5天,96%的雄性蟾蜍離開了距離震中74千米的繁殖地點。地震前3天,繁殖地的蟾蜍數量降為零。

目前學者對這種前兆現象的解釋眾說紛紜,多數人比較傾向於這是動物天性的解釋。動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環境相對人類的要惡劣得多,這使得動物有比人更敏感的嗅覺、聽覺、視覺等,使其能察覺到一些地震之前的線索,比如釋放出的氣體、帶電粒子、人耳聽不到的低頻聲波等,並利用這些訊號構成自身的預警係統。動物在大災前的焦躁等異常現象,曆史上有大量的記錄,在一些重大氣象災害前,甚至滑坡、泥石流發生前也曾有動物驚恐、焦躁的情況出現。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地質調查局曾發起過幾個關於動物異常反應與地震的研究,很遺憾,結果是“沒有找到二者間可信的聯係”。動物在震前的異常反應,完全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影響,例如,天氣變化、饑餓,甚至附近開過一輛卡車。相信很多養寵物的讀者也都經曆過自己的寵物莫名其妙情緒不好的時候。

所以對於動物異常目前的認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但這其中是否存在有意義的關聯,仍然需要積累大量地震之前和之後、長期客觀的數據記錄。這項研究在“觀察—假說—驗證”三步裏,隻走到了第一步。

與動物震前習性異常類似的前兆還有很多,但並未找到明確關聯的前兆。例如,氣象異常、地光、地麵上有異味、地聲等。有不少人推論這些是地球內部運動導致的磁性變化、岩石破裂和氣體外泄,但這類宏觀前兆表現都缺乏十分確鑿的科學依據。

另外,前震,即在大震來臨之前會有一串的小型地震發生,也是一種前兆。有不少學者利用前震活動特征來預報即將來臨的大震,但目前大震與前震活動之間還沒有絕對的必然聯係。

水井異常——備受幹擾的前兆

水井的異常主要有發渾、冒泡、變色、變味、突升、突降、井孔變形等。對這些現象也有一定的物理上的解釋。

導致井水發渾、冒泡、變色、變味的原因,目前地球物理學上的解釋是地下氣體外泄。科學家認為地震是地球內部板塊、斷層活動的結果。地震的發生意味著局部地區斷層的破裂。地球物理學家認為在地震發生前,由於應力的積累,有可能會造成局部的小區域發生微小的破裂,導致地球內部的氣體外泄,這部分氣體經過微小破裂的裂隙上升到含水層,再由自含水層取水的水井外逸出來,產生了井水冒泡現象。又因為地球內部的氣體含硫、稀有氣體、金屬元素等,就會引起變味、變色。

對於突升、突降、井孔變形的原因,目前地球物理學家認為是應力作用導致的。打個比方,一杯飲料,插根吸管,如果用力擠杯子,液體就會從吸管噴出,鬆開手後,液體又會回到杯子裏。水井就好比是插在地球上的吸管,當地下運動時,會對含水層有擠壓和拉張的應力作用,就相當於擠壓、鬆開杯子,在宏觀表現上就是水井水位的突升、突降。有時候錯動的力量會傳導到地表或近地表,導致井孔被擠壓,產生變形。

對於水井宏觀上反應的這些現象,雖然具備一定的物理解釋,卻麵臨著諸多的環境幹擾以及一些理論上的不完善。例如,城市中使用的水井,一般深度隻有幾百米,到底是否能被深達幾十千米的地震活動所影響,尚不能完全下定論;另外,目前人類的生產生活非常活躍,很多水井水位都在逐年下降,學者通過認真研究發現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過度開采,像這類下降現象我們就不能歸為地震前兆。一些農村地區經曆了長期的幹旱天氣,在一場暴雨過後,時常會出現村子裏的多口機井有冒泡的現象,但多數原因是由於長期的幹旱造成地下水幹枯,空氣滲入地下的裂隙內,暴雨後水從地麵流向地下,在水壓的作用下,空氣需要外泄,宏觀的反應就是大量的氣體由水井排放出來。這種水井的翻花、冒泡現象也不能作為地震的前兆。

地震作為群災之首,目前全世界對它的前兆的總結和研究從未停止。尤其是對短期的前兆。但大地震的重複性發生周期都很長,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地球物理學家對地震的統計樣本並不能像氣象學家那麼豐富,也無法像氣象學家一樣能通過衛星得到地球的“地下雲圖”。所以對於很多前兆的認識並不夠深入。

6.1.2火山前兆

火山噴發是一種劇烈的高熱岩漿噴射現象。噴發的前提是要有高熱的岩漿在地下大量聚集。與火山相關的前兆也多以高溫岩漿活動的影響為物理背景。

引起火山噴發需要三個條件:岩漿、通道、動力。所以火山前的前兆有些是巨大的熱量引起的,有些是動力作用引起的,我們需要區別對待。當三個條件都具備,火山才有可能噴發。也就是說火山噴前,這些征兆都會一並出現,隻不過往往是某一種或幾種現象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