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熱量引起的前兆
岩漿最主要的影響是溫度,反應到地表主要表現有噴發地區的植物褪色、枯死以及小動物的行為異常、死亡等。原因是岩漿聚集釋放了大量的熱量和含硫的氣體,導致噴發地區在火山噴發前生態環境急劇變化,植物、動物無法適應突變的環境,大量的死亡。反應到水體主要表現為水溫的變化。
岩漿除了高熱以外,還會有大量的氣體產生。這部分氣體內含有大量的硫。全世界著名的火山溫泉景區其水質內就含有大量的硫,在火山噴發前,岩漿活動活躍,引起水質變化,並伴隨大量有氣味的氣體外逸。地下的氣體膨脹,加上岩漿的活動,還會引起地麵隆起,在一些相對脆弱的地方氣體會衝破地麵,形成噴灰沙的景象。在岩漿流動的過程中還會引起局部的塌陷。這些都是岩漿活動活躍的表現。
對於海拔在雪線以上的火山,在爆發前由於地麵溫度升高,還會引起火山上的冰雪融化。如聖海倫斯、路伊斯火山,均有這類現象,融化的大量雪水甚至造成了泥石流和山洪暴發。
在火山噴發前火山口冒煙、噴灰,是噴發通道貫通的表現,也是一種前兆現象。
地球內部動力活動引起的前兆
火山噴發的地球動力作用重要標誌就是壓力增加。地麵的隆升、塌陷是地球內部動力和岩漿、熱氣體共同作用的表現。而火山前伴隨的地震活動是火山活動增強最直接的表現。如聖海倫斯火山在1980年5月噴發前,曾監測到日均發生3級地震達30多次。火山噴發前,地震最大的特點是除了正常的構造成因造成的地震外,還經常發生低頻地震,這類地震是由於岩漿流體特性決定的。另外,地下發出噪聲,火山發出隆隆的響聲,以及伴隨的震動也都是地球動力作用的結果。
6.1.3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前兆
將滑坡、泥石流和崩塌這三種地質活動放在一起來講,是因為這三種地質現象發生的誘因和發生的主體比較類似,災害發生前的表現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很多時候有了水源的補充,滑坡和崩塌極容易演變成泥石流災害。另外,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對人類的傷害並不亞於地震和火山噴發。因為這類地質現象相對地震和火山來說發生得更為頻繁。怎樣能在這類地質災害發生前察覺到一些前兆,對我們提前避險、自救非常有幫助。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發生的物理機製已經相對明朗,我們從發展、發生和有利誘因這三方麵來介紹前兆。
發展中凸顯的前兆
滑坡、崩塌都是岩體、土體出現破裂導致的。所以發展中的破裂體都是值得注意的對象。岩體或土體在破裂,在整體平衡未打破之前,局部的小平衡的打破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前兆特征:
1)滑坡前緣出現裂縫、土體隆起,與崩塌類似,出現小崩小塌。裂縫和土體隆起是由於滑坡上部大量的重量堆積,向前推擠造成山坡坡底受力增大,如果坡底土質結構較鬆軟,還會出現弧形張開的裂縫。
2)動物憑敏銳的感知能感覺到微破裂、蠕動等信號,導致螞蟻和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雞鴨不回籠等異常舉動。
3)在滑坡前緣坡腳,曾經堵塞的泉水複活,或井水、泉水突然幹涸,崩塌的底部出現新破裂,有異常氣體。這些都是由於岩體內部產生破裂,導致原來的水流被截斷,或導致水路疏通、岩體內部氣體外逸。
4)針對岩石質地堅硬地區的滑坡和崩塌,有時可以聽到摩擦、錯動產生的響聲。
發生時凸顯的前兆
雖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發生都很快,但利用聲音、光線傳播更快的原理,可以在發生了地質災害後,通知距離災害發生位置稍遠、下遊的地區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這樣便可減少一定的損失。
1)聲音提示。無論是滑坡、崩塌還是泥石流,在發生時都伴隨著大量的石塊、土塊、洪水的劇烈運動,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如果正處在坡陡的山區,突然聽到轟鳴的響聲,很可能在附近某地發生了地質災害。
2)明顯的裂縫加劇。在滑坡發生前,滑體的後緣裂縫會出現急劇加長加寬,伴隨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後部快速下滑,四周岩土出現鬆弛、小型坍滑現象。地麵裂縫的出現,說明山體已經處於失穩狀態,弧形張開裂縫和水平扭動裂縫圈定的範圍就是可能發生滑坡的範圍,這在視覺上比較容易察覺。如果某處發現此類現象並伴隨有之前提到的聲音等提示,說明滑坡、崩塌極有可能很快會發生。
3)泥石流的出現比較特別。一般是滑坡和崩塌在水源的促進下形成了泥石流。所以,在暴雨天氣下如果發生了滑坡和崩塌,極有可能演化為泥石流。河床中的水流突然斷流或者水量突然增大並夾雜較多的樹木、柴草,是泥石流發生的典型前兆。很可能是上遊已經發生滑坡或崩塌,堵塞了河道,後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了泥石流,柴草和樹木等較輕的雜物會先於岩石和泥土到達下遊。所以在暴雨期間遇到溝穀堵塞時,隨意去疏通也是非常危險的,堵塞點隨時可能演化為泥石流災害。
有利誘因也是一種前兆
為什麼泥石流多發生在暴雨時期?為什麼采礦區和地質活動活躍地區總發生崩塌、滑坡?因為具備誘發災害的有利因素。
1)暴雨。大量的雨水從天而降,可不要小瞧了雨水的力量。水是一種先天的潤滑劑,滲入到岩石的裂隙內就像潤滑油,讓原本粗糙的裂隙變得潤滑易於運動。水在裂隙中還會產生孔隙壓力,加速裂隙的發展。大量的積水自山上流下會引發山洪。大量有利條件下,崩塌、滑坡發生的概率將大大提高。所以暴雨天無形中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也是一種前兆。
2)過度地開采、開挖。人類過度地開采、開挖造成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使穩定的岩石、土體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不注意施工安全和預防,就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人類過度地、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環境,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
作為一種災害前的預防、預警,具備一定的實用性。但是前兆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很多前兆受環境幹擾大,單獨一種前兆又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所以對身邊發生的前兆,我們首先要足夠地重視,但是不能過度地恐慌。科學分析,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彙報情況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如果身邊在同一時間出現了多種前兆,在向相關部門彙報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應該提高警惕,通過科學的避險方式自救。
6.2地質災害的應急避險
人類在自然麵前是渺小的,但是,如果注意培養自己的自救和避險意識,災難來臨時,我們就能提高生存概率。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應急教育是在各種災害中最重要的,也是提高生存概率的決定因素。無論遇到任何災害,在危險來臨時能保持鎮靜,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快速做出反應,而不是驚慌失措,無所適從,對個人免於、減少傷害和災後生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驚慌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除了個人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社會、政府對公民的應急避險教育,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隻有平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豐富的避險知識,我們才能在災害麵前臨危不亂。不要以為災害避險的培訓是多此一舉,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校師生無一傷亡,學校校長葉誌平被激動的網友稱為“史上最牛校長”。在1分36秒內,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緊急疏散而無傷亡的奇跡創造的背後,是每學期一次的全校緊急疏散演習,是周密的安排和一絲不苟的日常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