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3)(1 / 3)

一時間,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可是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就此打住,卻由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讚揚中引起了感觸,並作了頗為欠當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

說猶未竟,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很不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

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卻反反複複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一席話,等於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做了重複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麵顯得更為尷尬。

在這裏,老教師、青年教師和那位領導均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纏住了“先進”這個話題不放。尤其是那位領導,應及時避開敏感的話題。領導者領導能力固然表現在原則性上,在會場上一時出現了某種始料未及的尷尬局麵或一個敏感的話題時,他沒有去批評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師,而是竭力肯定那位老教師的貢獻,具有這種應急應變的意識並立即著手應變。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從具體的應變能力和言語技巧的一麵看,卻又顯得很不夠。照理說,在這種場合,他應竭力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顧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話題岔開,使歡送會的氣氛由暫時的不歡而重新轉向歡快,並順勢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如他所做的那樣,在這個敏感的話題上嘮叨不休。能否機敏地避開某些不宜多說的話題,對於說話者的能力也是一種檢驗。

有一次,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和丈夫吳祖光舉辦“敬老”宴會,邀請了齊白石、老舍、梅蘭芳、歐陽予倩等著名的前輩。92歲的白石老人由他的看護人伍大姐陪同前來。

齊白石坐下後,就拉著新鳳霞的手目不轉睛地看著她。過了一會兒,伍大姐帶點責備的口氣對白石老人說:“你總看別人做什麼?”

白石不高興了,說:“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說完,臉都氣紅了。

伍大姐的話未必是責備齊老看一個年輕女子,原本是指長輩不要讓晚輩難為情。但齊白石老人聽了一時有氣,就不高興了,這種情況下,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把老人氣壞,甚至弄得宴會不歡而散。

新鳳霞機敏巧妙地應付了這個難堪的場麵,她拉著白石老人的手搖著說。“您看吧!我是演員,我不怕別人看。”一句話使白石老人轉怒為喜,氣氛變得融洽了。

可見,巧轉話題可解決難堪的場麵。本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性美則為美中之冠,因而魅力非凡。92歲著名國畫家白石老人目不轉睛地欣賞身材苗條、麵容嬌好、青春俊氣的新鳳霞便可見一斑了。而且,如果白石老人不高興,“敬老”宴會便可能不歡而散。這時,新鳳霞采取了巧轉話題的言語策略,巧妙地應付了難堪的場麵。

所以,說話時,你千萬不要在一個話題上死做文章,嘮叨不休,那種無視場麵和有損於別人形象的話題是大悖其說話藝術之道的。

(七)中道而廢——不做見異思遷、遇難則退的人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中庸》

孔子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他還說:“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失掉自己的信心,對什麼事都沒有主意或主見,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沒有主心骨。你雖然有許多不足和缺點甚至錯誤,但你應該認為你是你自己,說你自己的話,做你自己的事,不要陰不是陰,陽不是陽。這樣你對自己感到真實,別人也覺得你真實。讓你去說別人的話,舌頭肯定是硬的;讓你不做自己的事,渾身肯定是癢癢的;讓你不跟朋友說心裏話,心裏肯定憋得慌。你是否常向靈魂發問:我是什麼?你是否常提醒自己:我是我嗎?經常在沒有人的地方,對著鏡子一遍遍演練,久而久之,相信你走過的路,會有你自己的腳印;你到過的地方,會有你自己的身影;你工作過的單位,會有你自己的音容笑貌。

成龍出生在香港一個貧困家庭,很小就被家人送到戲班。那時,演戲是下九流的行當,隻有走投無路的窮苦人家,才會送孩子去學戲。

按照舊時梨園行戲班裏管教異常嚴厲,本該快樂成長的成龍,卻在師傅的鞭子與辱罵下練功,吃盡了苦頭。時間不長,他就偷偷跑回了家,父親勃然大怒,堅決叫他回去:“做人應當信守承諾,已經簽了合同,絕不能半途而廢。咱人雖窮,誌不能短!”他隻好重新回到戲班,刻苦練功,一練就是十幾年,終於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