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2)(1 / 3)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誼永恒為知心的傾訴,敞開心扉,樂於為對方付出,然後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勞動成果。生活實在需要太多太的友情,需要真誠的付出,而不是索取與占用。

李嘉誠認為自己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他說:“你想想看,雖然我隻拿了6分,但現在多了100個合作人,我現在能拿多少個6分?假如拿8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願意吃虧。這是種風度,是種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中庸處世智慧。

我們給予他人的,必須是愛。我們對給予的結果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又要尊重對方的付出,不要對對方的付出不屑一顧。

付出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的付出就會變得醜態百出。就說笑容吧,你討好別人的笑,也能表達你的親切,但因為缺乏真誠,而變得生硬、勉強,令人厭惡,同樣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給予對方好處,對於真正的友誼沒有實質性的益處。因為它可能帶來更大的欲望,變成一個人對另一個貪婪地操縱。

朋友之間,還是合作夥伴之間,無論你給予與付出的是什麼,都應該是發此內心的。

有一則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做人學問:

趙秀才與錢商人死後一起來到地獄,閻王翻看“功德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準許你們來生投胎為人,但現在隻有兩種做人的方式讓你們選擇,一個人需要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一個人需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閻王說完,便讓趙秀才和錢商人慎重考慮後再做選擇。

趙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現在準許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那樣真是太舒服了。他說:“我要做索取的人。”

錢商人看到趙秀才選擇了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自己隻有付出了這條人生之路可供選擇了,他想自己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施舍出去吧,於是他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付出的來生。

閻王看他們選擇完了,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索取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中;錢商人甘願付出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吧,去幫助別人。”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後來,子思“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對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合乎“中”,那麼必將失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一個人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實在於選擇態度。與人相處,或者與人合作,付出是獲得友誼與利益的最佳方式。

(四)莫之知避——不做固步自封、膽小怕事的人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

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這種人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有種人知道中庸之道,可由於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另外,太保守,固步自封、膽小怕事,同樣是違反中庸之道。

子思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即使你有知識,又善待人,但你膽小怕事,缺乏勇氣,固步自封,仍然不會成功。勇者大膽應對事物、環境的變化,更具有適應生存能力。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胡服騎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

膽小怕事,固步自封,給人一種懦弱者的形象。但這一形象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你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心象。有一個叫李紹嘉的人,一直膽小怕事,甚至不敢做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他一概不碰,就連三歲小孩都敢坐的過山車,他都覺得不安全。他從沒想過這輩子要總是坐過山車和海盜船,更可怕的是居然還要參加高空跳傘。後來他結識了一個女孩,愛上了她。這個女孩熱愛極限運動,那些過山車、海盜船之類的,對於她簡直就是小兒科。他在和她的交往過程中,不得不故做鎮定,陪她一次又一次坐上過山車、海盜船。有一天,他得知了她不想和別人一樣,結婚的時候就在酒店擺上幾桌菜,款待親戚朋友。結婚是一輩子的事情,她要給自己的婚禮留下最難以磨滅的記憶——跳傘。當他聽說的時候,差點沒有把整個心髒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