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2)(3 / 3)

《莊子·秋水》中講了一個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秋天來臨時候,水流彙集到一處,河流變得更加寬闊,河中的神靈河伯開始自大起來,覺得自己非常偉大,天下無人能比。可是,當他順流而下到達北海的時候,麵對無邊無際、煙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這個時候,北海中的神靈北海若教導河伯說:“我和你比較起來,的確是大得無可比擬,但如果和無限的宇宙比較起來,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塊小石子、一棵小樹苗。”莊子借這個故事告誡人們:我們的心靈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環境、已有見識和固有成見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無限的宇宙麵前保持虛心,不要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當你的工作遇到困難時,應該不恥下問,這是處世的明智表現,也是贏得人心的明智之舉,以次求得更多的合作者。

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的明確的目標是什麼,隻要你計劃通過其他人的合作努力而實現你的明確目標,那麼,你一定要在你所尋求合作的每一個人的意識中培養出一個動機,而且這個動機要強烈到足以使他們同你進行完全徹底、毫不自私的充分合作,而不能玩小聰明。

相互尊重的相處,可使人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玩小聰明而不懂尊重的人所永遠無法得到的。玩小聰明的人也許可以積聚龐大的物質財富。此一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他將會為了貪圖一時的小利,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因為隻有在正常動機中,中正地合作、友好地交往,才是明智的,無所不利的;也才是恰到好處的令人愉快的為人處事。

(六)素隱行怪——不做愛鑽牛尖、嘮叨不休的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論語》

儒家並不反對爭辯,孟子就是一個好爭辯、敢於爭辯的人,但爭辯時要做到“溫良恭謙讓”,不能講死理。有種人愛鑽牛尖,喜歡抬竹杆子,與人無論說什麼,都要把對方的口封方,隻顧自己頭頭是道,這顯然是反中庸的。

有的人喜歡用唱反調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常為自己擁有與眾不同的一得之見而自鳴得意,與同事談話,發表個人見解是可以的,但一味地唱反調,把他人駁斥得一無是處,以示聰明,這樣的人即使真的見識高明,也要不得的。

有這種習慣的人,朋友、同事多半會疏遠他,沒有人肯向他提建議,更不敢進忠告。也許他本來是很不錯的一個人,可不幸的是養成了愛與人抬杠、唱反調的習慣,結果使人不喜歡他。

與同事相處難免會針對某個問題爭論一下,但你不可唱反調。別人前麵賣生薑而你後麵說不辣,豈不是故意刁難嗎?

倘若你的同事問你:“我的發式好嗎?”

“不好。”你回答。

“我的衣服美麗嗎?”

“不大美麗。”你回答。

或者她說:“這雙黃色的鞋子真好看”。你卻偏要說:“不如黑色的。”她說:“明天工作任務重,你應該早點來幫我一下。”你卻說:“急啥呀,遲點也不要緊。”

試想,這樣與同事唱反調,會討人家喜歡嗎?

有這毛病的,大概都是聰明人居多,否則也是自作聰明的人。他也許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使人敬服,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是不必費心作更高深的研究的。既不是在討論嚴重問題,又何必在瑣屑的事情上抬杠呢?

說話的時候,應該特別要注意,即使一個很好的話題,對方感興趣,你也要適可而止,不可無休無止,說個不完,否則,會令人厭倦。

說一個題材之後,你應當停頓一下,讓人發言,若對方沒有說話的意思,而整個局麵由於你的發言而人心向你,這個時候仍由你來支持局麵,那麼就必須要另找新題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並維持其生動活潑的氣氛。

在談話當中,對方的發言機會雖為你所操縱著,但是,在說的過程中,應當容許別人說話,有別人說話的機會。這樣就能使更好地誘導別人說話,使你們談話氣氛更濃,大家的興致更高,朋友之間也更融洽。

如果話題轉了兩三次,而沒有改變原來說話的意思,就應該立即停止說話,否則使說話效果更糟。比如;下麵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我們姑且把它叫做一個“不會說話的故事”吧!

一位早年畢業於某高等院校的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教師”稱號的退休老同誌一並舉行了一個歡送會。領導對他們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先進”的老同誌的美譽則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誌致答謝辭的時候,他們均對大家的讚譽作了特別的深情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