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2)(2 / 3)

在那以後,李紹嘉參加過幾次發揮潛能的研討會,他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從而知道自己事實上可以做到一些事,隻要有一些壓力即可。雖然他是這麼想的,可是這些體驗還不足以使他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他先前的自我認定,頂多他自認為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依他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生,可是他有所不知,事實上轉變已經開始。他說其他的人都很羨慕他那些表現。告訴他:“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嚐試這麼多的冒險活動。”

一開始,他對大家誇獎的話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後他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我以前錯估了自己。

隨後,李紹嘉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的想法連在一塊兒,因為他知道膽小鬼的信念使自己設限,從而他決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個膽小鬼。事情並不是這麼說說便完了,事實上他的內心有很強烈的爭戰,一方是他那些朋友對她的看法,一方是他對自己的認定,兩方並不相符。

結婚的日子到了,為了她——一個即將成為自己妻子的人,他不得不參加高空跳傘。他把它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更當成自己幸福的開始,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而讓想冒險的企圖從而擴大為敢於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攀升到1.25萬英尺的高空時,李紹嘉望著那些沒什麼跳傘經驗的隊友,多數人都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恐懼,但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他告訴自己:“他們現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於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他運用了他們的恐懼,來強化出他希望變成的新角色,他心裏說道:“那就是我過去的反應。”隨之,他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剛剛已曆經了重大的轉變,他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為一個敢冒險、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男子漢。

他拉著妻子的手,頭一個跳出飛機。下降時,他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就從沒有過這麼有活力和興奮。他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現,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更是新婚妻子心目中的英雄。

李紹嘉的轉變很完全,因為新的體驗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舊的自我認定,從而做出決定,要去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人在麵對改變時,往往有些誠惶誠恐,但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往往於事無補。孔子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要是視前途為畏途,隻是在魯國與齊國轉一趟,那麼他的路走不遠,就沒有後來的理論成就了。

(五)知者過之——不做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

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是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人與人之間能力大小不同,各人的財富多少也不一樣,這是正常的,而對人耍小聰明,是極不尊重的一種表現,其實朋友同事之間有要求可以直接談,你玩小聰明,對方能那麼傻而不感覺到、不會發現嗎?玩小聰明和《太極張三豐》裏的君寶與天寶的差別一樣,兩個人天份差不多,一個玩小聰明,一個不玩小聰明,玩小聰明的人,占得不少便宜,但是到最後總是他的棋差一著甚至十著,最後是不玩小聰明的人成了大宗師,而玩小聰明的人被很揍了一頓。

有一種最為簡單也最容易贏得別人尊敬的處事方式,那就是以誠待人;有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糊塗很愚蠢的處事方式,那便是耍小聰明。

有個故事,說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哥哥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總喜歡偷懶。弟弟雖不是呆傻木訥之人,卻也好不到哪裏去。這兄弟倆差別實在是太大了。一天父親突發奇想,想檢驗一下兩個兒子的智商,就拿出了兩塊鐵,一塊如同鵝卵石,另一塊坑坑窪窪,薄厚不均,有的地方十分鋒利,甚至可以砍柴,他對兩個兒子說:“這兩塊鐵,你們一人挑一個,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誰砍的多,我就把咱家裏的鵝作為獎勵。記住,磨刀不誤砍柴工。”哥哥一看,砍柴刀當然是越鋒利越好,於是拿走了那塊坑坑窪窪的鐵,雖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結果越用越鈍,三天下來,隻砍了一擔柴。話說哥哥拿走了鋒利的那塊鐵,弟弟立刻就把鵝卵石似的鐵拿走了,反複琢磨父親的話,終於想明白父親是讓他把鐵磨成刀,然後去砍柴,第一天一點柴也沒砍,隻是把刀子磨鋒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兩擔柴,結果獲得了獎勵。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的小聰明,不也正像那塊坑坑窪窪的鐵一樣嗎,在看似鋒利的外表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本質——浮華。隻有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樣,認真地磨練自己的才智,才能稱為大智慧,成為一個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