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1)(1 / 3)

做人處事須看得遠,看得全,看得精微,如果急功近利,那麼內心必然失去準則,行動必然沒有尺度,陷入偏激與過及之中,傷人而自傷。

《中庸》說:“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什麼事做過頭了、做過分了都沒有好處。回避人生的禁區,離開做人的誤區,當把握“時中”二字,即回到“適度”、“適當”上來。

(一)愚而自用——不做行為偏執、剛愎自用的人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中庸》

儒家強調中庸,因為發現什麼事做過分了,結果都是糟糕的,《易經·比卦》上說:“愚而自用,既不能內比,又不能外比,依一己之陰,隨心造作,終無出頭之日,是比之無首也。無首之比,空空一世,到老無成,自取其凶。此始終不知比人者也。”

做人居功自傲,無異於引火燒身;不驕不卑,才是保全自己的良策。因為,念念不忘自己長處的人,也常常會使別人想起他的短處。

剛愎自用是一種病態心理。這種病態心理能夠讓人迷失心智、思維簡單、固執、守舊、教條主義。其顯著的症狀就是目中無人,唯我獨尊;其次是死要麵子,拒不納言;再者是好大喜功,攬功諉過。這種病態心理的危害在很多時候是無法估量的。

三國時蜀國的馬謖是何等人物?他可謂熟讀兵書戰略,可是街亭卻在他手上失守了。馬謖斬首了,蜀軍戰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馬謖違背了諸葛的依山傍水紮營,不理大將王平的勸諫,而自作主張、剛愎自用的紮營山上造成的。那麼,馬謖為何如此的剛愎自用呢?就因為其熟讀兵書戰略,就如他對王平所說的“某自幼熟讀兵書戰略,焉有不知之理”——這是他剛愎自用的資本。其實,曆史上馬謖並非剛愎自用的第一人,著名的還有楚霸王,那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家夥。他因為剛愎自用,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在“鴻門宴”上白白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機會,結果落得的個四麵楚歌,自刎烏江的結局。

剛愎自用者的第一個症狀是目中無人,唯我獨尊。自高自大、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甚至自我崇拜是這一症狀的主要表現。他們雖然沒有整天喊著“我是天下第一”,也沒有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掛個條幅上書“我是天下第一”,但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不正說明著他們的目中無人,唯我獨尊。在他們的語言裏使用最多詞彙是“我怎麼著”和“你錯了”。

剛愎自用者的第二個症狀是死要麵子,拒不納言。他們大多是領導和專家,所以他們很在乎自己的麵子,自尊心都特別的強,如果有那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違的人指出其缺點和錯誤或是在某事的處理上向其進諫,那麼就將“死”得很難堪了。因為對於這類人而言,勸諫就等於冒犯(特別是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就是不服從領導;那他就等著吧,這類人一定會找個機會給他一雙“小鞋”穿的,要不就在考核時給他個不及格,看他還敢不敢太歲頭上動土。

剛愎自用者的第三個症狀是好大喜功,攬功諉過。這類人的最大的嗜好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出一點成績就四處炫耀、沾沾自喜。所以對於這類人來說,溜須拍馬者就是他的“甜果”,在他的四周盡是奴顏婢膝、獻媚取寵之輩,那些敢於直言者早已被打入“冷宮”了。另外,這類人對自己的能力從不懷疑,自己的指導思想錯了,是下屬理解的錯誤;工作分配錯了,是下屬的配合不利;工作不能按時完成,是下屬不積極工作;工作遺忘,是下屬不能及時提醒;總之,這類人是不會錯的,這類人隻有成績,沒有錯誤。成績永遠是自己的,錯誤永遠是別人的,不過最多的是下屬的。

《管子》說:“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彼矜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在物,在物為製也。矜者,細之屬也。”這段話告訴我們,評價一個人,是有一定標準的,凡是能夠做出一番偉大事業的人,沒有一個是具有驕矜之氣的人。那些驕傲矜持之人,是自滿的表現、空虛的表現,這不是什麼好事。

行為偏執、剛愎自用的人好驕矜,驕傲專橫,傲慢無禮,自尊自大,好自誇,自以為是。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他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更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朱元璋能從—乞丐而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除去時勢等諸多因素和朱元璋本人超群出眾的智謀與韜略外,他的眾多謀臣功不可沒,這其中有一個人叫徐達。

被稱為“指揮皆上將,談笑半儒生”的徐達出生於一個農家,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明朝的創建立下了赫赫戰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將,深得朱元璋寵愛。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且戰功赫赫的人應該是不可一世的,但徐達卻是一個小心謹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