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做人的禁區與誤區:反中庸(1)(3 / 3)

年輕人聽了,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我是沒有去過產地,所以不知道你說的這些事。”

年輕人帶著遺憾走出公司的大樓。這位最有希望入選的年輕人,最終沒有被錄取。這樣的結局,從他離開主考官的那一刻,就已經知道了。

為對方的利益著想,就不會撒謊。如果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那麼就可能提供給朋友和他人虛假的信息。有一對朋友都是做生意的,一個人對一筆生意很猶豫,想做又有些害怕,他問朋友能不能做?朋友一聽對這筆生意很感興趣,覺得有利可圖,他馬上說,對方的老板如何不守信譽,某某受過他的騙。這番話結果打消了朋友做這筆生意的念頭,而他卻趁機做起了這筆生意。這個人就是完全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場上,向朋友說了假話,其實那個老板是個很守信譽的人。

而恰到好處地對待朋友,就應該發出真實的信息。朋友先提出要做的生意,就不能搶,可以提出合夥做這筆生意,如果朋友不願意,就算了,畢竟是人家向你吐露這筆生意的。

敢於聽難聽的真話,對方就會不撒謊。英國作家哈爾頓為編寫《英國科學家的性格修養》一書,采訪了達爾文。由於達爾文的坦率盡人皆知,哈爾頓就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主要的缺點是什麼?”達爾文回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的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了這些直截了當的回答,誰能不為達爾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達爾文這樣的大科學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癢地說幾句話,或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但達爾文卻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說謊話,這種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袒露在人們麵前,無不是高尚的品德,必能換來真摯的依賴和尊敬。

一般人會以謊話連篇企圖取得別人的信任,而且大多數人也都以為說謊沒什麼大不了的,雖然幾乎沒有人是真正的絕對誠實,但為人處事切記不可以謊言欺騙對方。朋友之間交往,應該敢於說真話,讓對方知道自己是考慮他的利益說話,朋友才能為你的誠實所感動,從心靈深處喜歡你,回報給你的也將是他的真話、實話。

如果不管什麼情況都以說謊來解決,這種人可說是心態上已經有了病症。但是,不論什麼,一旦開始了騙人的想法,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地繼續下去,因為謊言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

(三)肆無忌憚——不做極端自私、貪占便宜的人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有種人為什麼反中庸呢?孔子認為這種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人要是沒有什麼可顧及的,那麼什麼事都會幹出來。雖然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自私有個“度”的問題。極端自私者,就是失之於“度”,無法無天,胡作非為,其結果必然得不償失。

人除了自然屬性,更多的具有社會屬性,也就是說“因人成眾”,每個人都無法脫離大眾而生活。與人相處,克服自私的缺點,最好的辦法是付出,付出才能得到,如果隻要對方付出,而自己沒有動靜,這樣的交往是不會長久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錯誤地認為友情是建立在利益互惠的基礎上,這樣的人,與他人交往,目的是在於對方有什麼利用價值,天天盤算著與人交往會帶來什麼好處。當對方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提供便利時,便心裏樂哈哈,與他形影不離,仿佛情深義重,可是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麻煩,便推諉責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這實在是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愚蠢表現。這樣做的結果,無疑向別人表明:自己是多麼的無情無義,又是多麼的無恥。以後當別人與他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有一個人利用一位姓畢的人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辦事,當對方在位的時候,他對老畢恭維不已,把“真誠合作”幾個字掛在嘴上。後來,他聽說老畢將退居二線,他的合作的姿態馬上就變了,甚至在一次宴請上,竟邀請了老畢單位的一個副職而沒有邀請他。這件事正好被老畢知道了。不久,退居二線的人名單下來了,老畢不在其中。那個人後悔不已,自己往後的工作很難做了。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聯係,互相依存。人與人之間不免有些明爭暗奪,有些磨擦,這一切都來源於是吃虧還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結束於吃虧與占便宜的行為。吃虧怎麼樣?占便宜又怎麼樣?吃虧了,既獲得心靈的平靜,又可以獲得道義上的支持。一旦對方醒悟過來,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無寧日,讓天下人恥笑,別人的錢財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個中道理,吃虧、占便宜也就分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