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幹。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這是孟子發此肺腑的感慨之言。
有一則故事說,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兒媳、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裏,局促的居住條件讓他感到活不下去了,便去找智者求救。他說,我們全家這麼多人隻有一間小木屋,整天爭吵不休,我的精神快崩潰了,我的家簡直是地獄,再這樣下去,我就要死了。
智者告訴他,你按我說的去做,情況會變得好一些。窮人聽了這話,當然是喜出望外。智者聽說窮人家還有一頭奶牛、一隻山羊和一群雞,便說,我有讓你解除困境的辦法了,你回家去,把這些家畜、家禽帶到屋裏,與它們一起生活。窮人一聽大為震驚,但他是事先答應要按智者說的去做的,隻好依計而行。
過了一天,窮人滿臉痛苦地找到智者說,智者,你給我出的是什麼主意?事情比以前更糟,現在我家成了十足的地獄,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你得幫幫我。智者平靜地說,好吧,你回去把那些雞趕出屋子就好了。過了一天,窮人又來了,他仍然痛苦地訴說,那隻山羊撕碎了我屋子裏的一切東西,它讓我的生活如同噩夢。智者溫和地說,回去把山羊牽出屋就好了。過了幾天,窮人又來了,他還是那樣痛苦萬分的樣子,他說,那頭奶牛把屋子搞成了牛棚,請你想想,人怎麼可以與牲畜同處一室呢?
是啊,趕快回家,把牛牽出屋去!智者回答。
過了半天,窮人又來見智者,他笑逐顏開地說,謝謝你,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給了我。現在所有的動物都出去了,屋子顯得那麼安靜,那麼寬敞,那麼幹淨,你不知道,我是多麼開心啊!
一個人生活得幸福與否,從來沒有一個恒定的標準,在更多的情形下,幸福與否是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感受,是與先前的生活、與周圍人的生活比較後的體會。人心要是不知足,永遠都得不到幸福。這個故事雖然與現在的價值觀有衝突,但是當你被欲望折磨,為現實而痛苦時,守住已有的,莫不是最大的幸福。為什麼要待雙目失眠才感到光明的重要,為什麼走進了牢房中才知道自由的珍貴,生命的無價?
急於出頭露麵,急功近利,這是許多人在職場、官場上的表現。官場最忌急躁,急是一種急於升官的心態的外露,有了這種表現必招來對手的攻擊。戒驕戒躁是最好的心態。何況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也白搭。
自古仕途多變動,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紛紜中,要有時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所謂“泰然處之、不急不躁”,並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敢於正視矛盾,認識現實,對現實生存環境和理想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持樂觀豁達態度。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讓一匹馬退役,他們不會坐等它在比賽的中途頹然倒下,成為眾人的笑柄。
古往今來,安世處順者大有人在;曲徑通幽,最終成大業者也不少。今日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或主動或被動地投入競爭和角逐之中,生活一方麵為人們提供了太多可選擇的機會,同時也給人們精神上、心理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順應自然、泰然處之,會在你失衡時,甚至絕望時為你調節心態,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自我實現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因此,人應該盡力克製自己過高的欲望,培養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和智慧。這種采取均衡狀態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以避免禍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