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做人的良知與境界:慎其獨(6)(3 / 3)

北宋著名文人範仲淹,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勤勞奉公,生活節儉。他出身寒微,但受其父範墉的為官清廉、從不奢侈享樂影響很深。他“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他從小就立下遠大誌向,不論貧賤富貴都絲毫動搖不了他的誌向。這裏僅以下麵的一件事來表現他不為貧賤富貴動搖其誌,一生儉約的風尚。

範仲淹早年在醴泉寺求學時,家境貧寒,隻得每天吃粥度日。晚上,他用少量的米煮成一盆稀粥,到第二天早晨便凝固成塊,然後再將粥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沒有錢買菜,他便把少許菜葉菜根用鹽水淹漬,切碎了就粥吃。後來,被一位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後,便從做留守的父親那裏拿來一些飯菜,送給範仲淹。過了幾天,這位留守的兒子看到送來的飯萊已經變質了,還放在一邊一點沒動,很不高興,問他為什麼不吃。範仲淹誠懇答謝道:“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隻因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慣,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這些佳肴,將來怎麼能再吃苦呢?”

後來,範仲淹顯貴了,仍然“非賓客不食重肉(兩份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他依然注重節儉。家人在他的教導下,也衣著樸素,他對家人說:“吾貧賤時,無以為生,還得供養父母。吾之夫人親自添薪做飯。當今吾已為官,享受厚祿,但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範氏子孫個個認真聆聽。

其實心動很簡單,每個人,每一天,每一秒,都必須心動,心不動,也就完蛋了。當然,更深層意義上的心動,是一種情感神經末梢的觸動,重感情的人往往波動比較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大,受傷後基本上很難複原,猶如心死了人也就死了,這種症狀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耐得住寂寞,而有的人耐不住呢?其實都與各自的自控力有關。

我有一個好友,他“功成名就”,一些朋友不時為他張羅物色女朋友,可是他始終沒有心動過,不是那些人不好,隻是他認為獵色、獵財都會有代價的,甚至得不償失。一些人跌倒在不義之財和石榴裙下,再也沒有爬起來。

呂本中說:“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己,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現實並不允許我們太多的心動。把握自己,不讓心動,因為刹那畢竟不能代表永遠,把感情像商品的價格一樣算計,如此處世,販賣自己而已。

心不動,就要遵守辦事的規則。一個瑞士人到海外旅行,回來時將一顆寶石藏在鞋裏企圖不通過納稅入境,結果被當地海關查出遭到扣留。與瑞士人同行的猶太人看到這種情況時,奇怪地問道:“為何不依法納稅,堂堂正正地入境?”如果照國際慣例,像寶石之類裝飾品的輸出費,一般最多不超過8%,如果照章繳納“輸入費”,堂堂正正地進入國境,若想在國內再把寶石出賣時,隻要設法提價8%就行了。因此說,猶太人的依法納稅實在是一個明智之舉。按規矩辦事,心就不會亂動,給自己製造麻煩。

心不動,就要順應客觀規律辦事。順應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就能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違逆了客觀規律,天時、地利、人和將全失,所以就會見財起義,結果伸手必被捉。

心不動,就要公正辦事。範仲淹當宰相時曾經辦理過這樣一件事:他挑選了一批精幹的官員,到各地去檢查看看那裏的官員是否稱職,不稱職的就在名冊上畫一個圈,結果有不少官員的名字被圈起來了。他的手下知道範仲淹要把畫了圈的都免去官職,就勸他說:“你勾掉一個人的名字是件容易的事,可你知道,這一筆下去,他的一家人都要哭了。”範仲淹說:“一家哭,總比千家萬戶哭要好。”

一個人辦事能公正,他的心自然沒有私欲;一個人辦事能正,他的心自然不存偏見;一個人辦事能明,他的心自然沒有隱情;一個人辦事能大,他的心自然深涵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