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了許多關於“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閑,則別念窮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同理,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這句話,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藥一樣——隻要吃一半就夠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過就成為敗身喪德的媒介——能夠控製一半才是恰到好處。
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趣。若至爛漫酩酊,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意即賞花的最佳時刻是含苞待放之時,喝酒則是在半醉時的感覺最佳。凡事隻達七八分處才有佳趣產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開,則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沒斷絕生機。如此自能悠然長存於天地之間。
又如:“賓朋雲集,劇飲淋漓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而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多類此,奈何不早回頭也。”痛飲狂歡固然快樂,但是等到曲終人散,夜深燭殘的時候,麵對杯盤狼藉必然會興盡悲來,感到人生索然無味。天下事大多如此,為什麼不及早醒悟呢?
因此,注重中庸並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才能使自己體會出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我們常常看見有些人為了謀到一官半職,請客送禮,煞費苦心地找關係,托門路,機關用盡,而結果還往往事與願違;還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騷滿腹,自暴自棄,甚至做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凡此種種,真是太不值得了!這樣做都是因為太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上麵。其實生命的樂趣很多,可選擇的東西也不少何必那麼關注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呢?“取舍由己”,少點欲望,多點情趣,人生會更有意義。
(十五)恪守本心——“心不動”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
孟子將“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視為人的“本心”,告誡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恪守人的“本心”。人一旦喪失了“本心”,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世上有許多誘惑,孔子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擋得住誘惑,最根本的是對自己心的把握,內心恪守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就“不惑”了。
唐朝時廣州法性寺舉行的一次講經會上,兩位僧人對著風中一麵翻飛的布幡,爭論布幡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反駁:沒有幡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在動。二人各執一詞。六祖慧能聽後對他們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是二位的心在動啊!
春秋時,宋國的子罕執掌重權,有人獻玉給他,遭其拒絕。獻玉者說,這可是罕見的寶貝啊。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另一則故事是,明代官員曹鼐一次捕獲一名女盜,二人獨處一室,女盜屢以色相誘之,曹不為所動,書一橫幅“曹鼐不可”貼於牆上。在這裏,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節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不妄沒於勢利,不誘惑於事態,心有長城,能擋狂瀾萬丈。”麵對權力、金錢和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誘惑,一個人隻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地從思想上築起一道防腐拒蝕的堤壩,做到心不動、眼不迷、嘴不饞、手不伸,任何誘惑都會被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