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重要的兩個原則:“時”和“中”,即運用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隨時調整自身與外界的關係,永遠占據時空坐標中的最佳位置。在一定意義上和限度內,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若對自己認識不足,就會受到種種誘惑,掉進陷阱,不可自拔或迷失自我。
看一個寓言故事:森林中,動物在舉辦一年一度的比“大”比賽。老牛走上台,動物們高呼:“大。”大象登場表演,動物們也歡呼:“真大。”這時,台下角落裏的一隻青蛙氣壞了,難道我不大嗎?它一下子跳上一塊巨石,拚命鼓起肚皮,同時神采飛揚地高聲問道:“我大嗎?”“不大”台下傳來的是一片嘲笑聲。青蛙不服氣,繼續鼓著肚皮。隨著“嘭”的一聲,肚皮被鼓脹破了。可憐的青蛙,到死也還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人在某種環境中容易迷失自己,尤其是積極融入群體的人,自覺不自覺地犧牲個性,以投合別人。還有一種人是對自己不了解,盲目隨大流,結果丟失了自我。
有一位登山隊員,一次他有幸參加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體力支持不住,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朋友們都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點高度,再咬緊一下牙關,爬到頂峰呢?“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也不為此感到遺憾。”他說。這種人不會迷失自己,不會無自我地被別人推著走。他知道他如果繼續攀登,生命是很危險的。
青蛙不了解自己,受到了命運的懲罰;登山隊員了解自己,所以他安然無恙。了解自己,這是一種明智,是一種美好的境界。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才不會迷失自我。
現代人都有一種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們往往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便一頭栽進一個過高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比較得來的,而不是了解自己與環境之後訂出來的。所以每天要受盡辛苦和疲憊的折磨。
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與別人比較,總是希望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讚美,博取別人的羨慕,那麼,他就慢慢地迷失自己,否定自己。一個人成天乞討獲得別人的掌聲,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虛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變成了負擔和苦悶,而不是充實和享受。所以,人貴在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人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悅。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羸弱。每個人的性格、能力、經驗也各不相同。我們隻有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發展,那才有真正的快樂。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蘇東波在《題西林壁》一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麵目是一個道理。要使自己對自我有自知之明,還得讓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有時解剖別人,但常常更嚴格地解剖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你對自己的了解越明確,所表現的行為越適合本身的情況,你的表現也會越自然,越能給予他人一個正確的印象。同時他人根據那些印象來與你交往時,將不致引起什麼困難。所以就我們自己來說,對本身有一個明確了解之時,也等於有了一個做人的準繩;盡管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我們還能表現頗為一致的恣態與行為模式,別人也知道該怎樣和我們維持適當的關係,如此處世既能與人友好相處又不迷失自己,真是恰到好處。
(十四)取舍由己——以滿足感來避免禍患的發生
目見毫毛而不自見其睫。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