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與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當我們不願承認自己錯了時,完全是情緒作用,與事情本身已經沒有關係。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那我們是決不肯接受的。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小的時候,父親送給他一把嶄新、小巧鋒利的小斧頭,他當然是既興奮又開心!天真的他心想全新的大斧頭就能夠砍倒大樹,那麼,我的新小斧頭是否也能砍倒小樹呢?他實在難擋好奇心驅使隻想證實新斧頭的銳利與否,當他看見院子裏一株小櫻桃樹隨風飄曳、纖細的枝幹不堪一擊的樣子時,就再也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念頭,而舉起小斧頭砍向那株嬴弱的小櫻桃樹,隻聽到“哢嚓”一聲,小樹應聲倒地並且斷成兩截,不知已經闖了大禍的的華盛頓還洋洋得意地在院子裏玩起了騎馬打仗的遊戲。當他的父親回家看到心愛的櫻桃樹斷枝倒地的樣子時,氣得火冒三丈,怒斥道:“是誰砍了我的樹?”小華盛頓在驚慌、恐懼下怯怯地承認是因為想試一下新斧頭是否銳利才會砍了櫻桃樹。小華盛頓的誠實、勇於認錯讓盛怒的父親竟和緩了臉色,不僅沒處罰、責罵他,反倒稱讚他:“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株櫻桃樹,也不願你說一句謊話。所以,爸爸當然原諒誠實、有擔當的孩子,但是,以後再也不能因為好奇、調皮而砍樹了。”也許是父親的明理、寬容使得華盛頓自小培養了良好的品格、道德修養,以至於後來能成為一國之尊,帶領美國走進強盛、領導的地位。
某公司財務科小王一時粗心,錯誤地給一位請過幾天事假的員工發了整月的工資。在他發現之後,匆匆找到那位員工,要他把多發的錢退回來,可是卻遭到了拒絕。那位員工說要退也得分期退。雙方爭吵了起來。過了不久,小王平靜下來,對那位員工說:“好吧,既然這樣,我隻能告訴老板了,我知道這樣做一定會使老板大為不滿,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隻有在老板麵前坦白承認。”就在那位員工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小王已來到老板的辦公室,把前因後果都陳述了一遍,並請他處罰。老板聽後十分惱火地說,這是人事部部門的原因。但小王重複地說這是他自己的粗心造成的錯誤。老板於是又大聲地指責會計部門。小王又解釋說,不怪他們,實在是他自己的過錯。最後老板沒有處罰別人,而是按規章製度,處罰了小王。
這些勇於認錯的人令人佩服,但是一個社會越重麵子,認錯的社會代價就越大;把個人的麵子、名譽看得越重要,認錯就需要更大的勇氣。要是處於權威地位,那麼認錯就幾乎比死還難了。“不能認錯、不能認錯”,這樣不斷告誡自己的人,社會壓力多麼大啊。然而人要活得健康,學習進步得快,錯了便得承認。這裏不是不讚成人愛惜名聲,而是希望人更重實際,無須把形象看得那麼重要。
與人相處,認錯可以改善自己的心境和處世環境,讓陽光進駐心間,從而也給別人一些陽光。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培養勇於認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到底的態度,相信那種內心的寧靜與喜樂,將會不斷地擴散開來,讓每個人都在謙讓中成長,進而創造出更好的業績。
(十三)反求諸己——了解自己,不迷失自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安身立命,反求諸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要把握命運,隻有關注自身。處世成功者善於融入群體,但又不失個性。隻有首先認識自己,把持住自己,自覺修正自己的行為,保證不出過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不可能不考慮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儒家主張應時而動,與時俱化,與外界合作,隨機應變。把握機遇,就是“應運”,而適應外界,但不迷失自我。靜如中流砥柱,動似水中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