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做人的良知與境界:慎其獨(4)(1 / 3)

但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終究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上的,如果事事猜疑別人,那麼,將很難與別人建立良好的友誼,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孤立無援的人。信賴對方,才能贏得對方的敬意。即使偶爾被出賣了,隻要你是正直且寬宏大量的,最後的成功會證明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叛逆是發生不了作用的。

尤其在同一個工作崗位的人際往來,互相信賴、互相聯係,是工作順利的基本條件。因為,缺少了信賴,團隊將沒有辦法同心向共同目標邁進,當然更談不上所謂“苦幹”的敬業表現了。

往往一個人無法辦到的事,由幾個人分工合作,就能發揮很高的效率。企業組織本來就是小團體與小團體的結合體,假使構成這個結合體的每一分子都彼此猜疑,這個團體必然渙散而不堪一擊。

一個領導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信任下屬,尊重他的個性、欣賞他的創意。這種尊重與欣賞可以使你工作行事無所不利。不能信賴別人的人,會使生活中充滿猜疑,自己做事情不順利,連帶會使受猜疑的人自暴自棄。如果是一個有才華的領導,猜疑心太重還可能使自己壯誌未酬而身先死。

(十)淡而不厭——如何有效地節製自己的嗜欲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

——《中庸》

子思說,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洪應明說:“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誇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汙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汙我?”人都有愛好甚或嗜好,這本不要僅,關鍵是如何引導愛好與嗜好,有效地節製,不使之過度與極端。

我們來看曆史上一些風雲人物,原本沒有什麼文化,但經血與火的生死考驗,風雲變幻局勢中從政的切身體會,使他們的見識往往高人一籌。比如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提倡“謹嗜好”,顯然比他手下那些有文化的文臣僚屬們看得深遠;就是對今人的品德修養,也仍然有借鑒意義。

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朱元璋與侍臣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朱元璋說:“人君一心當謹嗜好,不為物誘,則如明鏡止水,可以鑒照萬物。一為物誘,則如鏡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濁,豈能照物?”侍臣說:“陛下謹嗜好,正心之道莫過於此。”朱元璋又說:“人亦豈能無好,但在好所當好耳。如人主好賢,則在位無不肖之人;好直,則左右無諂佞之士。如此,則國無不治。苟好不當好,則正直疏而邪佞進,欲國不亂,難矣。故嗜好之間,治亂所由生也。”雖是古文,但話並不難懂,道理也很明白。朱元璋認為人應當有所好,但不能有不當嗜好,特別是要“不為物誘”,否則就會好壞不分、是非顛倒,危害巨大。應當說,這是朱元璋積幾十年人生經驗得出的真知灼見。

嗜好,也就是愛好、習慣、怪僻,可以說人皆有之。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過一本《中外名人嗜好大觀》,數百位古今中外名人,嗜好也是千奇百怪。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歡聽驢叫,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生性愛鵝,陳毅元帥業餘愛好下圍棋,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酷愛集郵,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小提琴迷,德國大詩人席勒隻有聞爛蘋果味才能激發創作靈感,如此等等,有的簡直令人莫名其妙。明人張岱有言,“人之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有點嗜好,可以怡養性情,充實生活,且於他人於社會無礙,自然不能一概反對。

話雖這麼說,但嗜好也不能不加節製地任其發展。特別是那些有可能向惡的方向發展的嗜好,按照朱元璋的話說,更是要“謹”。

凡事當有度,即使是有益的嗜好,也要適當把握,不能沉溺其中,以防貽誤正事。像春秋時機衛國的國君衛懿公,喜歡養鶴,這當然不能算壞事,但這位先生愛鶴成癖,竟然讓鶴享受大夫待遇,封給鶴卿的祿位,並配給一輛豪華專車。後來狄人進攻衛國時,衛懿公號召國人上前線作戰,人們說,“讓鶴去吧,鶴有官位官祿,比我們強。”結果狄人大敗衛軍,衛國很快滅亡了。對嗜好不加節製,導致人心離散,國破家亡,教訓太深刻了。

對不良嗜好,更要十分警惕,千萬不能沾染。例如黃、毒、賭之類,沾染此道的人,在嚐試刺激的同時也把自己送進了火坑。賭得傾家蕩產、嫖個妻離子散的、吸毒進了班房的並不少見。

要注意“不被物誘”。種種不良嗜好的實現,都要有金錢作物質基礎;對錢與物的不擇手段的追求,必然又引發新的不良嗜好。受錢與物的誘惑,就會是非不分,美醜顛倒,原則喪失。

人生在世,多少都有一點個人嗜好。我想,對嗜好不應該順其自然,在作出有益、無益,甚至有害的區別之後,還是如朱元璋所說,“謹嗜好”為好。

人固然會有許多癖好,而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標準,看看和誌向是否一致。孔子說過:“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就是說,能以眼前的事為例一步步做去,就是最好的實現仁道的方法。比如推己及人:你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大家都想要,都應該得到;你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所以你也不應該把它加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