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做人的良知與境界:慎其獨(2)(1 / 3)

當然,在這樣的社會中,他們不會嫉妒太遙遠的人、太歧異的人或不同行的人。兩個朋友,一個人成功,另一人未成功時,便會發生強烈的嫉妒。明星嫉妒其他明星,記者嫉妒其他記者,作家嫉妒其他作家,足球選手嫉妒其他足球選手,女人嫉妒女人,男人嫉妒男人,這種現象往複循環,處處可見。

很多時候,嫉妒發生於我們發覺原本與自己在同一層次的人,現在卻淩駕我們的時候。當我們無法超越他,也無法與他競爭的時侯,嫉妒便發生了。這時候,我們麵前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肯定對方的成功,真心為對方鼓掌;一條是期望他失敗與毀滅。

一個讚揚成功者的社會之所以較少被嫉妒左右。是因為這個社會既要求競爭,也要求承認別人的成功。反之,不願意從競爭中吸取他人優點,不承認成功的社會,一定是充滿了嫉妒與抱怨的社會。

無論什麼情況,嫉妒者在麵臨競爭上的困難時,便想破壞他人的理想。在電影《阿瑪迪斯》當中,意大利作曲家薩利耶裏知道莫紮特是個天才後,為此而想殺掉莫紮特。因此,嫉妒者把傷害別人,作為保護自己的惟一手段。

不過,狡猾的嫉妒者會用公平或正義的麵具來掩飾其嫉妒。尼采和席勒對此描述得很透徹。心懷怨恨的男人憎惡帥哥、強者、勝利者,而且深信那些人擁有的不是優點而是缺點。他深信真正具備優點和道德的人是貧窮、弱小、痛苦、落後、失敗的男人,也就是他們這一類人。

嫉妒是一種到處都見得到的負麵感情。但是,在具有競爭性傳統的國家,大家以獎勵競爭、肯定價值、為成功喝彩的方式,努力削弱這種感情。在這些國家之中,文化的力量可以防止個人的萎縮,讓個人更積極地行動、探尋其他的路徑和方法、樂於稱讚卓越的人物,並努力學習他們的優點。這也是儒家開出的處方:“正己無怨”!

生活中善於吸取他人的經驗的人,首先是不被嫉妒所控製的人。一旦被嫉妒的心態所左右,思想就會發生畸變,眼睛就會被蒙蔽,行為就會背離正常的軌道。

(四)知恥近乎勇——保留一顆敏感的知恥心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人貴有“羞恥之心”。知羞恥,是為人處事的崇高美德。一個人隻有知羞恥,才能風霜高潔。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心。”可見做人,不可一刻忘卻恥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以廉潔從政、艱苦奮鬥為榮,以貪汙受賄、奢侈腐化為恥。

《詩經》是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民歌和朝廟之樂的選編,其中有廉恥之說。如《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其大意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皮(喻為臉皮),人豈能沒有尊嚴廉恥;如果一個人不識尊嚴廉恥,還活著幹什麼?

儒家認為,人不論做任何事都要有羞恥之心,尤其是那些為政者,如果失去了廉恥,那將是非常可怕的。羞恥之心是“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恥”的基本義項是“恥感”,就是指人在做了自己明知不應該去做或被人勸說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時,心裏就湧起逆向情感、逆向意識,感到臉麵愧怍,甚至無地自容,繼而翻然改正。

儒家既然堅持人應當踐行“仁、義、禮”倫理體係,“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如果有人“言過其實”,行為背離了“仁道”,儒家便認為他們應當感到可恥,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孟子也認為人應當堅持道德,不可以油嘴滑舌,“為機變之巧”:“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儒家賦予士一種“以道濟世”的使命感,認為“士應當追求“以道濟世”的目標,而不應當追求物質的享受:“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

孔子讚揚子路“衣敝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以為恥。值得一提的是:儒家重視的是“樂道”,而不是無條件的安貧。儒家以為:個人出仕的主要目的是以道濟天下。在邦有道之時,個人理應出仕;如果無能出仕,而身居貧賤,那是可恥之事。反過來說,徜若邦無道而個人身居富貴,領取國家俸祿(穀),卻屍位素餐,一無作為,“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或甚至是浪得虛名,“聲聞過情”,更是十分的可恥。

在中國和外國文明史中,許多賢能聖哲、誌士仁人,對“恥”有精辟的見解。管仲把“恥”字提高到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四字是治國的大綱,如果沒有了它,這個國家就要滅亡。

曾經大聲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學者顧炎武認為,在禮義廉恥四者中,恥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之所以不清廉,乃至於違犯禮義,做出種種不合乎道德的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不知羞恥。如果為政者沒有“恥感”,沒有羞恥之心,就會背離人民的事業,會幹出醜惡之事,就會給一個單位、一個地區帶來不良影響,甚至使國家蒙受災難和恥辱。正如法國莫洛亞所說:“寡廉鮮恥,在任何時代都足以促使統治集團的滅亡。”康有為說:“風俗之美,在養民之恥。恥者,治教之大端。”一個人知恥,便可以反省自己,而廉潔自律是知恥的結果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