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發現,那些經曆過貧賤、困難、挫折、痛苦的人,因為自己對這些東西有體會,所以為別人著想還容易一點。一帆風順的人、條件優越的人、有名望地位、才高力大的人,辦起事來碰釘子時少,走起路來抬轎子的多,自己達到目的很容易,為別人著想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隻要有一點權力的人,在運用這點權力時,為別人著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機關坐辦公室的人,想不到前來辦事的人的困難;超市站櫃台的人,不願體會購物者的心情;醫院做醫生的人,不善體貼病人……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有,不過前者更普遍些罷了。
幾個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是“文明”的標準時,有的回答是,時時想到他人就是文明。這個回答通俗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質。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有了社會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要求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有利於而不是妨礙社會生活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人們時時想到他人、想到社會,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準則,正是反映了文明和這個最基本的精神。
(三)正己無怨——內心無怨,自在做人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中庸》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求人,連孔子也得求人,孟子說:“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但在不“正己”的情況下求人,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或指責。反對來,當我們去求人家而沒有達到目的時,不能去挖苦和妒忌人家。
人應該時時麵對自己的靈魂,尤其在獨處的時候。獨處的時候不亂方寸、不失自我很難,所以儒家認為能不能做到“正己無怨”,最重要的是看“慎獨”的功夫。
嫉妒是“怨”的一種形式,每當嫉妒產生的時候,我們放棄行動,甚至放棄目標,隻是一味期望對方不要成功。嫉妒是一種萎縮、後退,一心想要粉碎比自己優秀的人的畸形心理狀態。妒心是一種最普遍的心理。王安石因推行變法而被排擠、打擊、詆毀,事後他感慨地說:“詆毀生於嫉妒,嫉妒生於無能。”詆毀與嫉妒,曆來是有識之士深惡痛絕的。做人沒有嫉妒之心,沒有詆毀之心,心境自然豁達大方、光明磊落,與人相處自然融洽。
然而,隻要是人,就難免嫉妒之心。但是,過度的嫉妒不僅傷害他人,還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做人做事應戒除嫉妒心。有功勞而推給別人,這樣就沒有嫉妒心;有先人後己的德操,這樣就沒有嫉妒心。以包容天下作為誌向,沒有半點嫉賢妒能、好大喜功的心念,容納每個人才、尊重每個人才,何愁工作不能展開?因他人有特長而製裁他,因他人有善舉而詆毀他,因他人有賢才而陷害他,因他人有成績而抑製他,以這樣的心態和舉止來做事,還有誰心甘情願地服從指揮呢?
追求成功的過程,是個不斷吸取、不斷進步、不斷競爭的過程。競爭是手段,進步是武器,而吸取創造是基礎性的工作。這就像一個運動員,先是要學習別人的經驗,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後才可能和其他選手同台競技,一爭高下。
對於知識、經驗、規律的不斷吸取、如何吸取,決定了我們自身素質的好壞。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忽略吸取與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有一條我們最容易輕視的規律:即從競爭中去吸取。競爭是智慧、體力、臨場發揮的綜合素質較量。每個人在競爭中都會全力爭取勝利,使出渾身本領、抓住所有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因此,在競爭中最容易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吸取到別人最好的經驗。很多人以為學習知識隻是一個人的事,隻要努力就足夠,殊不知更重要的是開拓視野,在同別人的競爭中來充實自己。
當然,有些人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他們不喜歡同別人競爭。隻想在安定的環境中過日子。但是,看到別人超越他們,取得一個個輝煌的成就,他們又於心不甘。
舉例而言,意大利人不喜歡被人視為競爭心很強,而且他們以拚命追求成功為恥。教育者盡量不讓學生之間有比較或形成對照的情形,他們以評價的方式來取代分數。60年代與70年代,許多政治家與學者竭力批評能力主義——即愈有價值的人獲得愈多、晉升愈快,主張不管做什麼,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同樣的待遇,因為他們認為競爭是可恥的行為。
相反地,美國人認為競爭是有益的。他們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為成功而奮鬥,做得愈好的人,應該得到愈多的報酬與名譽。另一方麵,美國人對公平的觀念非常敏感。他們主張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競爭的機會,愈能夠克服障礙和困難的人,受到的評價愈高。貧窮的人與條件較差的人必須受到人道上的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於競爭,在他們眼裏,碌碌無為才是最可悲的。
孔子所說的“均平富”,其實也是給每個人競爭的機會,否則他怎麼會說,為了財富生存他可以去當車夫呢?
“求人不如求己”,就是提倡主觀努力,去競爭,這樣而“無怨”。害怕競爭的社會是嫉妒心更強的社會。這或許聽起來很奇妙,但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令人不得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