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這個策略時要注意:誘導別人參加自己的事業時,應當先引起別人的興趣。當你誘導別人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時,先給他一點強烈的刺激,使他對能夠做這件事有一種更強烈的欲望,這樣,求勝欲使他被一種成功的意識所支配,於是,他就很高興地去嚐試一下了。這種策略是使人合作的重要基礎。
因此,要引起別人對你的意見的重視,必須先誘導他來參加你的計劃。倘若可能的話,不妨使他先做一點容易的事,事情辦成後,他們會高興地把這件事當成是一種真正的成功。
有個故事:山頂住著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誰也說不清他有多大年紀。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誰遇到大事小情,他們都來找他,請求他提些忠告。但智者總是笑眯眯地說:“我能提些什麼忠告呢?”
這天,又有年輕人來求他提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謝絕,但年輕人苦纏不放。智者無奈,他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螺釘,一撮直釘。另外,他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他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不得不再換一根。
一會兒功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
最後,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進到木條裏麵去了。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根木條也裂成了兩半。
智者又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他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後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鑽進木條裏了,天衣無縫。而他剩餘的螺釘,還是原來的那一撮。
智者指著兩塊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麼硬碰硬有什麼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麼大,隻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被指出別人的錯誤的時候,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有一種情況,兩個人遇到與對方意見不合的時候,雙方開始竭力為自己爭辯。而最終誰的意見被對方接受,就取決於如何爭辯。譬如,有人誤會你拿了他的東西,你如何與他爭辯澄清自己呢?你是冷靜地列出自己清白的證據,還是死抱一句“我就是沒拿!”我想,明智的你一定會選擇前者。因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有理不在聲高。
聲高固然能增強氣勢,堅定語氣,但這種粗魯的爭辯方式往往會使對方對你的意見、想法更加反感,無法說得人心服口服。而充實的論據才是你被對方理解與接受的保證。言之有理,對方自然能接受你的意見,這比舉著高音喇叭大喊口號要有效得多。
“爭辯”不是“爭吵”,爭吵以聲壓人,爭辯以理服人。有理走遍天下,隻要自己的想法、做法有道理,就不怕別人的詰難。嗓門大怎樣?嗓門小怎樣?最後還不是“理”定勝負!因此,我們在與人爭辯時,應以“禮”相爭,以“理”相辯,少一些野蠻,多一些理智,你將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和尊重。
(十四)諱過諱疾——不要抓住別人的小過錯不放
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春秋觳梁傳·成公九年》
《中庸》上說:“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在人際交往中,破壞力最強的莫過於這三個字:“你錯了”。它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好的效果,隻會帶來一場不快、一場爭吵,甚至能使朋友變成對手,使情人變成怨偶。
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記住,和我們來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煉到家的聖人。和我們來往的都是感情豐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滿偏見、傲慢和虛榮的怪人。超人和聖人能夠虛懷若穀地對待別人的批評,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當我們想說“你錯了”時,應該明白,對方十有八九不會虛懷若穀地接受。就像我們自己不會虛懷若穀地接受別人“你錯了”的評價一樣。
一個人說錯話或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
有時,當我們犯了錯誤,並非沒有意識到,隻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牆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那些窗簾時,說:“什麼?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