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處世方式,最終的目的在於緩和矛盾。在不違反各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潤滑劑,把人與人之間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產生的矛盾及時化解。摒棄太過極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能讓自己少生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也能讓自己在可能的衝突中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及時保護好自己。寬廣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讓一個人在莫測的世事滄桑麵前處變不驚,這便是中庸之妙!
古今中外的大智慧者,都有一種修心養性的功夫,他們超然的氣度與風骨令人敬佩,但是這種氣度和風骨是修煉出來的。中庸雖是儒家的一種思想,但道家的許多言論也符合中庸之道,這或許就是“殊途同歸”吧。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的確,人世間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深藏不露,不把自己的聰明顯露在世人麵前。
無論曆史還是現實,那些耍小聰明的人到最後無不吃盡苦頭,誤了前程;而那些大智若愚、藏巧於拙的人往往成就大事。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一個善於守拙的人,他表麵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非常用心,課後總能把孔子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深得孔子賞識。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在其“若愚”的背後,隱藏的是大智。
有一則關於法國人的故事:一天深夜,某先生驅車趕路,在一個十字路口,自動信號燈剛巧變紅,盡管四周已無人影,那位先生也照例刹車停住。好半天,紅燈還是不變,於是知道了燈碰巧失靈。於是他便回到車裏,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來修好為止。
這則故事也許有些誇張,但法國人的那種近乎冒傻氣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卻是許多接觸過法國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這種“傻氣”,或者“呆”,會被許多“精明”的人當成笑話,但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點兒“呆”,反倒能保持住純真的天性,於己於社會都有許多好處。
我們說,做人不妨有點“呆”氣,其實質是保持單純、誠實、正直的品行,而不去為了自己,動歪腦子耍小聰明。這種“呆”實則是大聰明——脫離了狡黠的動物習性的真正的聰明。另外,生活中也還有那麼一種“呆”氣,如果我們有,也不妨讓它存在,這就是由於對學問和事業的執著與投入而表現出的一種“呆”氣。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很靦腆的孩子,甚至見人不敢說話,很多人把他看做是傻瓜,以至一些人總是喜歡捉弄他,例如,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就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婦人看到別人又這樣捉弄他,覺得他很可憐,便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錢嗎?”“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人世間也有許多人喜歡招搖過市,把自己擅長的技能在眾人麵前顯示一下,以此招攬別人的羨慕與寵愛。他們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小聰明與小技能,也懼怕被別人當作傻瓜,才會上演一幕幕引火燒身的悲劇。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咬咬咬”三箭射擊,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