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做人的品位與修養:誠則明(3)(3 / 3)

民國參政員陶覺先生說:“凡是待人接物,必須是自己作主,千萬不可因人起見。如果他人薄待我,我也薄待他;他人怠慢我,我也怠慢他;甚至他人毀謗我,我也毀謗他,這就是與他一般見識了。最好是他薄我就厚,他傲慢我就恭敬,他毀謗我就稱譽,才能扭轉人,而不被人扭轉。”

《宋史》中記載:王旦經常薦舉寇準,而寇準數次說王旦的錯處,真宗告訴了他,王旦反而稱讚寇準是忠臣。幾次以後,寇準也自歎不如了。這就是以德報怨的實例。

中庸做人處世,能在有過中尋出無過,在不可寬恕中尋出可寬恕的東西,在不可原諒中尋出原諒。恪盡自己的忠誠,容納他人的意見,小錯予以包涵,使他人受感化而無怨恨,使他人改過從善,這就是敦厚之心,盛德之事。

一代宿儒,清代思想家李西漚說:“攻擊人的過錯不要過於嚴厲,要考慮到他能否接受;教育人從善要求不能過高,要使他能做到。稱讚人的善,應當根據他的事跡,不應該苛求他的心;攻擊人的過失應當原諒他的心,不應當拘泥於他的劣跡。”這都是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

關於對待人的方法,有人說:“對待君子容易,對待小人困難。對待有才能的小人更難,對待有功勞的小人就相當難了。”何不以寬大渾厚來對待人呢?對待君子要這樣,對待小人更加如此。無論對待任何人,總要為他留有餘地,使他存有顧惜。

呂坤說:“人到了無所顧惜時,君父之尊,不能使他嚴肅;鍋煮的酷刑,不能使他害怕;千言萬語,不能使他明白。到了這個地步,就是聖人也無可奈何了。聖人知道他是這樣的,每次就會保留他的麵子,體恤他的私情,而不致使他無所顧忌。”做到待人“顧惜”這一步,可謂達到了“修道以仁”的境界。

(八)擇善而從——要讓自己的話真實可信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中庸》

中庸思想貫穿於儒家所有著作,子思著《中庸》是一項總結與概括性的工作。《論語》、《大學》、《孟子》等處處閃爍中庸處世智慧,如《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荀子則強調即使是普通的談吐也一定要誠實可信,即使是一般的行動也一定要謹慎小心,不敢效法流行的習俗,不敢自以為是,像這樣就可以叫做誠實之士了。誠實是對別人而言的,也就是說誠實是有對象的。自己對自己是透明的,無所謂誠實與不誠實,就像含蓄一樣,含蓄是一種對象化的裝飾風格,當一個人愈是在乎另一個人,就愈是含蓄的淋漓盡致;當一個人麵對自己或最知己的人時,他是用不著含蓄的。誠實就是徹底地卸掉所有的偽裝或技巧,把自己像一朵花那樣打開,自然、樸實、親切。說真話、實話,是一種胸懷,一種力量。

福克斯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以誠實和真言立身,贏得了別人的尊敬,團結了許多公民。當時美國政壇充滿了欺騙,公民對政治並不感興趣,認為政治就是撒謊,沒有人比政客更會撒謊了。所以,一開始有許多公民對福克斯的演說持懷疑態度。

一次,福克斯受邀參加大學的演講,有大學生問他:“你在從政的道路上有沒有撒過謊?”

福克斯說:“不,從來沒有。”

大學生在下麵竊竊私語,有的還輕聲笑出聲來,因為每一個政客都會這樣表白。他們總是發誓,自己從來沒有撒過謊。

福克斯並不惱,他對大學生說:“孩子們,在這個社會上,也許我很難證明自己是個誠實的人,但是你們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誠實,它永遠都在我們的周圍。我想講一個故事,也許你們聽過了就忘了,但是這個故事對我很有意義。”接下來,他聲情並茂地講起來:

有一位父親是位紳士,一天,他覺得園中的那座舊亭子應該拆了,於是讓工人把亭子拆了。而他的孩子對拆亭子很感興趣,他對父親說:“爸爸,我想看看怎麼拆掉這座舊亭子,等我從寄宿學校放假回來再拆好嗎?”

父親答應了。孩子上學後,工人卻很快把舊亭子拆了。孩子放假回來後,發現舊亭子已經拆除了,他悶悶不樂。他對父親說:“爸爸,你對我撒謊了。”

父親驚異地看著孩子。孩子說:“你說過的,那座舊亭子要等我回來再拆。”

父親說:“孩子,爸爸錯了,我應該實現自己的諾言。”

父親很快召集來了工人,讓他們按照舊亭子的模樣重新在原地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後,他叫來了孩子,對工人們說:“現在,你們開始拆這座舊亭子。”……

福克斯講完故事後,說:“我認識這位父親和孩子,這位父親並不富有,但是他卻為孩子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大學生們問:“請問這位父親叫什麼名字,我們希望認識他。”

福克斯說:“他已經過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活著。”

“那麼,他的孩子在哪裏?他應該是一位不欺詐、不說謊言的人。”大學生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