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能建立事業,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樹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聖學,以仁為中心主旨,以行仁為最高理想,以成仁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離開片刻。所以孔子說:“有誌向和有仁德的人,不會貪求生存而損害仁,隻會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又說:“富裕和高貴,是人們所喜歡的,但不用正道得來,就決不接受;貧困和下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因常理而來到身邊,就不要急於去擺脫。君子如果失去仁,怎麼能夠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會有片刻工夫違背仁,即使倉促匆忙之間也一定和仁作伴,顛沛流離之間也一定和仁為伍。”
成為聖人,成為仁人,這是內心的東西,而富貴功名是外表的東西。重視內心,輕視外表的人,就是君子;重視外表,輕視內心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安守仁而達到仁,小人正好相反。
人的真性真情之所以能保全與擴充,全在於能否守得住仁。所以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推行仁義,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實行仁義”。孟子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知道了仁愛二字,卻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它,也會失去它。知道了它,心中的仁能守住,不是莊嚴而謹慎地對待它,行動也就沒有禮規,也就不是好的了。
守住了仁愛,就能看到人的性情,人的心血;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德行,人的威嚴,人的儀表。行動有禮節,就能看到人的規範與法道。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看到聖人的風範與氣象。
有寬宏的度量與寬厚的仁德,就會得到別人的讚賞與信任。聖人以體行天地之道來作為自己的立人之道,體行天地之心作為自己的立人之心。天地之道就是仁道,天地之心就是仁心。
北宋時代唯物論者張橫渠在《西銘》中說:“乾稱為父,坤稱為母,我不能輕視!天地給了我的形體,天地統帥著我的性格。百姓與我都是同胞,萬物與我都是一體。”大意也就是以天下為一家,以四海為一人,以天地萬物人我渾然一體而不分。
《西銘》中還講到一個人如果尊重年紀大的人,就能贍養他人的長輩,以及自己的長輩;慈悲孤兒,就能撫愛他人的小孩,也能愛護自己的小孩。聖人的仁德賢惠而清秀。凡是天下的殘疾人,孤寡老人,都如我的長輩兄弟一般。時時保護他們,時時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而不憂愁,純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違背了仁就是逆德,損害了仁就是盜賊。做惡的人沒有才能,這是他踐踏了自己做人的形象。
這裏所說的意思就是以天地人類為一個大家庭,以對待父母兄弟的真情,來對待天下,對待全人類,這是何等的仁心慈懷?何等的博大清明?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來覆蓋天下,以仁來承載天下。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淺白一點說,就是“尊敬我家裏的長輩,從而推及尊敬別人家裏的長輩;愛護我家裏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裏的兒女。”
(七)修道以仁——如何掌握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
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
——蘇軾《擬進士對禦試策》
孟子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相交相處,都要以誠心待人,以善意待人,以和氣待人,以禮貌待人。不管對師對友,對上對下,總得以誠實相處,也就是古代的哲人所說的:“誠可格天,誠可感人。”“給人以誠實,雖疏遠也親密;給人以虛偽,雖戚誼也疏遠。”
遇到欺詐的人,以誠心感動他;遇到殘暴的人,用和氣熏陶他;遇到貪得無厭的人,把廉恥送給他;遇到傾邪的私曲的人,以仁義氣節激勵他。這樣,天下就都在自己的陶冶中了。
著名學者台靜農先生是一個重“身教”的人,他是以人格和性格的魅力教化學生的。他溫良恭儉讓,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處世待人之誠,有口皆碑。他執掌中文係20年,辦公室大門永遠敞開,任何人進去不必喊“報告”,儒雅、祥和。他的朋友說:“中文係是一個大平等,是一個大莊嚴;是一個莊嚴的平等,是一個平等的莊嚴;更是一個和諧的秩序,是一個秩序的和諧。”他對學生像待兒女一樣,親切、謙和又富耐心。有一次,一位學生向他訴說,想看泱泱五百卷的《太平廣記》中某一冊。台靜農說:“下次我帶一套借給你看。”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以為老師在說笑話。下周上課時,同學們果然見台老師捧來了一函十冊《太平廣記》。
1937年6月,周恩來在峽山遇險,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光榮犧牲。事後,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誌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後寫上“峻山遇險,僅餘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裏,直至病逝才被人發現。
“滴水之,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體現了他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的遺體,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一圈。難怪會出現十裏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的動人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