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吝於幫助別人,當自己遇到困難而難以解決時,或處理自己難以處理的事情時,卻又想得到別人的幫助,當沒人幫助時,便怨天尤人。所以,平時要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幫助幫助別人,這樣你遇到困難也不怕了。
(五)遁世不悔——真心待人,擋不住回報
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做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據說鄒衍受了委屈感動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為他打抱不平;杞植的妻子由於悲痛丈夫的戰死竟然哭倒了城牆,甚至就連最堅固的金石也會由於真誠的精神力量把它鑿穿。
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隻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其實靈魂早已經死亡,由於心術不正,與人相處,也會使人覺得麵目可憎而惹人討厭。
晉商喬致庸就是一個以真心待人而獲得豐厚回報的典範,他剛接管的喬家商業,瀕臨衰亡,股東折股,債主逼債,密謀吞並喬家店鋪和老宅,他借銀經商,可途中又遭土匪搶劫,商號已到了奄奄一息、難以為繼的地步。受命於危難之中的喬致庸在一個又一個的險灘與暗礁中掙紮、周旋,用智謀和勇氣,恰到好處地抗擊著他的競爭對手。他不僅麵對商界對手們的競爭挑戰,還要應付官府的訛詐、土匪的搶掠,挽回了一個又一個敗局,轉危為安,漸開生機。
喬致庸對商場中那種司空見慣的惡習:欺詐、蒙騙、以鄰為壑、互設陷阱、大魚吃小魚等疾惡如仇,也一次次贏得勝利。他是商人,但卻反對奸詐,更不唯利是圖,提倡“誠信”、“仁義”。在順境中由於重金捐款資助海防,受到朝廷的嘉獎。官府要他花銀買官,為人清正廉潔的喬致庸卻嚴詞拒絕了。
為了體現商家誠信行風,喬致庸主動向被“戰敗”的對手“達盛昌”握手言和;為了取信於民,他處罰了將麻油摻假的掌櫃等人,並加倍退錢、補油於民;為了調動積極性,整頓商鋪,他大膽啟用正氣賢才,重新立規,使商號的麵貌煥然一新。
《菜根譚》中說:“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縷;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麵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張良是韓國人,對於西漢政權的建立,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30年,韓國為秦國所滅,張良決心為韓國報仇,對此進行了策劃,準備搞次“斬首行動”,在秦始皇東巡車隊經過的地方進行突然襲擊,置嬴政於死地,可由於判斷錯誤沒能成功。
然而張良“遁世不悔”,暫時的隱藏不等於自己永遠銷聲匿跡,否則就是真的害怕與退縮了。後來一件事對張良的影響很大,尤其在做人上,他明白了什麼叫“至誠感天”。一天,張良無事,走到邳橋上,碰到一個老人。老人走到張良所站的地方,恰巧一隻鞋子掉到橋下去了。老人對張良說,你去把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愣了一下,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傲慢的人,但他還是幫老人把鞋子撿上來。老人又對張良說:“幫我把鞋子穿好。”張良心裏很不高興,轉而又想,我既然幫他撿了鞋子,就幫他穿上吧。於是他跪在地上幫老人穿好了鞋子。
老人連一句謝謝也不說,邊走邊說:“孺子可教矣。過五天天剛亮的時候,與我在這裏會麵。”過五天,天剛亮,張良如約前往,老人已先在那裏等著。老人說:“與長輩相約,你卻後到,這是為什麼?”說著揚長而去,臨走,對張良說:“過五天再來,再早一點來。”五天後,張良還沒等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不久那老人來了,看到張良先到,高興地說:“應該這樣。”拿出一冊書交給張良說:“讀好這本書,你就可以輔佐別人完成帝王事業。”說罷飄然而去。
天亮了,張良看到這冊書,名叫《太公兵法》。他覺得非常珍貴,深入鑽研,融會貫通,後來在西漢建立過程中成為有貢獻的人物。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它卻揭示了“至誠感天”的道理。
所謂至誠感天,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就是恪守這種信念的一個人。2004年10月,丁肇中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報告,有學生問:“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丁肇中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個學生問:“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丁肇中說:“不知道。”另一個學生問:“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他仍然說:“不知道。”對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們看來,南航學生所提的問題極為普通,絕對算不上刁鑽古怪,不用說像丁肇中這樣的大師,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過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說假話,也要顧及自己的麵子和影響,怎麼能“三問三不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