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做人的品位與修養:誠則明(2)(2 / 3)

誠實正直做人,可以得到做事的信心和力量。朱熹在《語類》中說:“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他認為,一個君子所具備的性,雖然大富卻不添上沒有的東西,雖然貧困卻不損傷自己。這恰與西方哲學家梭羅所說的一樣:“如果我富敵王侯,我的目標一定也還是一樣,我的手段也是基本上相同的。”

(四)拳拳服膺——把人緣變成機緣的有效途徑

子曰:“回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

孔子稱讚顏回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孔子自己對於中庸之道也是:“吾道一以貫之”。追求道,即是追求做人的品位。一個有修養的人,重視人我的關係,深知好的人緣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成功需要好的人緣,沒有好的人緣,做事辦事不順,處理事情很難;沒有好的人緣,你成功的希望渺茫,得到的機會少;有了好人緣,處境就會大有改觀,事情就會好辦,常言道,“事在人為”,成事靠人緣!那麼怎樣才能有好的人緣,讓成功的機會更大,少走些彎路,盡快走向成功呢?

首先要有與人密切合作的精神。喬布斯大學畢業後,在矽穀華納利電子公司上班。1976年,喬布斯和朋友渥茲尼克分別賣掉了心愛的福特汽車和惠普65型計算器,這樣,他們籌措到1300美元,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當時喬布斯僅21歲,渥茲尼克26歲。

由於資金嚴重不足,他們先在一個博覽會上以20美元一台的價格買到了新推出的6502微型處理器,然後喬布斯千方百計說動在華納利公司工作的印刷電路板專家康丁,憑老交情以特別便宜的價格製作電路板。他們又從其他公司搞來一些電子元件,決定以最少的元件設計製造出最好的電腦。就像他們沒有多少經曆與經驗一樣,他們把這個世界看得很單純。

不久,蘋果公司第一台自製的微電腦在“土產電腦俱樂部”展示了。喬布斯將這一部電腦命名為“蘋果1號”。“蘋果1號”雖然風格新穎,但卻沒有人買它。原因是人們對新東西有一種不敢輕易接受的心理。

喬布正感到失望時,電腦零售店的泰瑞爾在俱樂部看到蘋果1號後,認為它日後一定大有作為,拍著年輕人的肩膀說:“喬布斯,咱們目標一致,以後一定有出息。”喬布斯心裏暖和起來,第二天他就去了泰瑞爾那裏。泰瑞爾打算開電腦連鎖店,他爽快地答應買50台“蘋果1號”,每台500美元,貨到後立刻付現金。

喬布斯備受鼓舞,他四處推銷,當年年底,公司賣出“蘋果1號”電腦150台,銷售額達95000美元,其中半數為利潤,顯示出個人電腦這一行前景極其樂觀。

好的合作獲得人緣,許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人與人真正合作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誠心的感應或呼應。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堪稱與人合作的典範,1942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就對電荷守恒與規範不變性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電磁本身的結構可由規範不變性這單一的要求所惟一地確定這一事實有了深刻的印象,後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做博士研究生期間,接觸到一些新的理論與實驗之後,他又試圖發展他的想法:把規範不變性推廣到其它守恒上去,傾注了12年心血,終於發明了“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

到了美國後,楊振寧碰到了密耳斯,他無私地把自己的思想告訴這位素昧平生的同行。當時的密耳斯隻是一名研究生,隻因他與楊振寧相識不久,互相發現興趣相同,心靈相通,便一同投入到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的研究中去。在合作中,密耳斯為楊振寧的真誠與慷慨所感動,把自己的長處無私地用在研究上,很快他們在關鍵問題上獲得了突破,於是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誕生了。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與交往更加密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如果隻憑個人的能力是辦不了大事的,這就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這種合作的強弱往往又決定了你能辦成多大事,能成就多大的事業。所以說,好人緣是借力辦事的基礎,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其次,要樂於助人。趙樸初先生對經濟困難者,經常資助,從不索還。農民治病,無錢求醫者,助以藥費。然而,他自奉甚儉,生活十分簡樸。他家裏看不到城市使用的奢侈工業品。對糧食和用水更為節約,洗臉水用一小碟盛用,不過二兩。五寸見方小毛巾,便足夠用。教育家吳貽芳說:“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造福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富。”

一個人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幫助,你不可能不感激別人。有個學生,在沒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伸手幫助有難處的同學,被幫助的人,很感激他。後來,這個同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天有不測風雲,他遇到了困難,就在他一籌莫展時,一位曾經接受他幫助的同學,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幫他度過了難關。當初,接受幫助的同學,感激不已,一直心懷回報的念頭。有困難互相幫助,這叫人際關係的“同頻共振”現象。所以,不要不理睬幫助你的人,不要遺忘別人對你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