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朝範曄的《後漢書》中就有這句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道出了做誠實的人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一個誠實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他不會當麵說別人的好話,背後卻陷害人。他不會違心地騙取他人的好感,換來對方對自己的信任,而達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誠實的人處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他的心靈毫不遮掩地向朋友、同事等開放,他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別人。
然而,“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人的心是很難捉摸的,有些人為人虛偽,但他表麵上卻做得謙恭的樣子。虛偽與誠實,如同水與火,兩者是不相容的。一個誠實的人,一個渴望真誠的人,必須拋棄虛偽。
社會主流價值是肯定誠實的人的,於是一些人便利用虛假的誠實博得他人信任。例如漢代一個叫石顯的人,依仗家族豪強,橫行鄉裏,欺小惹大,是個遠近聞名的惡少,做了宦官後,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橫逸,濫施淫威。這樣的人怎麼會討皇帝喜歡呢?皇帝難道不是主流文化的倡導者?願意他的臣民都是偽君子和欺詐之徒?並非如此,而是石顯這家夥太會表演了,他到了皇帝麵前,每次都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神態,不露一點鋒芒,並且皇帝安排的事不折不扣地完成,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而背著皇帝,他又更加胡作非為。
嚴嵩同樣是個搞虛假誠實的奸相,他造假是很有水平的,把皇帝玩得團團轉。奸賊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天朝,得到皇帝信任後,便借此在皇帝背後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正是嚴嵩這種人才善於玩手腕,以對某一個人的“誠實”來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丹尼斯·韋特萊博士說:“所謂因果定律法則,無非是一個人的誠實與否,經過一段時間後所顯示出來的結果。”石顯嚴嵩之徒再麼會玩虛假的誠實,到後來還是把自己弄得破綻百出,不得善終。
《圍爐夜話》中說:“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個人如果不夠誠實,往往兩麵三刀,在社會上成為圖利棄友的市儈小人,這樣的人是沒有朋友的,有朋友也隻是利用朋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當作工具,這種關係不會維持長久。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是見利而為,勢利眼的最後下場都是不太好的。
人難免有勢利眼,但應該保護更多的是誠實,這樣會抵消一些由於勢利所帶來的惡果。可有的人完全勢利化了,他喜歡往熱鬧處尋找自己的利益,但他所追隨的人一失意,他立刻轉身而去。這樣的人容易被人看出他的心理動機,所以多被誠實的人所不屑,被誠信社會所不取,故而他的人緣環境是不會很好的,表麵上的風光也是暫時的,經不得風吹雨打的。而誠實的人,卻是被人們廣泛推崇的,他即使有時會吃點虧,但對整個人生來說,卻是問心無愧,這樣的人,不去努力結交朋友,也會有人願意與其相處的。和他打交道沒有顧慮,沒有戒備,猶如走在幹幹淨淨的溪水邊,多麼愜意快樂啊。
“一個人有兩樣東西誰也拿不走,一個是知識,一個是信譽。我隻要求你做一個正直的公民。不論你將來是貧或富,也不論你將來職位高低,隻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兒子。”這是著名企業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誌父親小時候教誨他的話語。此後,無論做什麼事情,柳傳誌都以誠信為先,以真誠為首,這一思想一直到後來他任聯想集團總裁的時候都未曾改變。
聯想的成功,與領導者誠實做人、誠信待人是分不開的,他們以自己的誠實獲得了銀行、員工、投資者、消費者的信任。柳傳誌帶著父親“正直做人”的教誨,成長、創業,並使它成為聯想人的精神圭臬。
1997年,香港聯想因為庫存積壓造成1.9億元港元的虧損,這在當時是個相當大的數字。在這危急的時候,聯想的領導層竟然選擇了首先告之銀行虧損的消息,然後再申請貸款。一般人認為,先借錢再通知銀行虧損狀況或者幹脆不通知銀行會比較容易借到錢。但是聯想集團寧願付出天價也不願失去銀行的信任。此舉果然贏得銀行的信任,並再次貸到了款。如果不是聯想長期守信用,這件事根本就做不成。
聯想集團靠誠信贏得了很高的社會信譽,也贏得了巨大的財富。這就是誠實做人獲得的力量和回報!一個人不能誠實地麵對自己,就無法真正擁有成功。用蠟塑成的人或房子,在某些情況下會融化。內心不誠摯的人,最終必將顯露真麵目。誠實是財富,誠實是最寶貴的財富,誠實是人的良好意願和人的尊嚴方麵的財富。在這方麵進行投資的人或許不能在世俗的物質方麵變得富有,但是,他可以從贏得的尊敬榮譽中得到回報。
誠實是人性中第一美德。曾國藩說:“勤能醫治懶惰,慎能醫治驕傲。在這兩個字的前麵,必須有個誠來立足根本。立誌要把這事懂得透徹,辨得明白,專心誠意去做,就是堅於磐石的難事也能做到,鬼神也會避讓,這就在於自己的誠意了。除盡自己的私心,對待什麼事都能推心置腹,讓人們都明白無疑,這是待人接物的誠實。以誠字為根本,以勤字為實用,大概可以免除罪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