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範忘恩負義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忘恩負義的人。通常,他們行事處世都以個人小利為出發點,他們會為貪小便宜而出賣團隊,甚至與自己一起工作多年的夥伴;他們也會為了升官發財,不擇手段,不惜坑害朋友;他們更會為了展翅高飛而把恩人當墊腳石,一旦發現對方已經沒用或者有礙自己發展便恩將仇報,落井下石……
春秋時期,楚國伯嚭一家被佞臣費無忌讒害遭族滅,隻身一人顛沛流離逃到吳國。伯嚭投奔吳國,一則因吳國是楚國的敵對國,二則因為伍子胥同伯嚭一樣與費無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伯嚭一見伍子胥就放聲大哭,先是對伍子胥一家的遭遇深表憤慨,接著哭訴全家遭斬的慘痛經曆,繼之大罵費無忌誘惑君王,殺害忠良,經過一番眼淚和憤恨的表演,才提出請伍子胥看在同國同鄉同遭遇的分上,給個安身之地,向吳王舉薦一下。
伍子胥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出於對楚平王和費無忌共有的憎恨,也由於相同遭遇而產生的憐憫,雖然原來與伯嚭沒有什麼私交,但還是決定向吳王引薦他。
這時伍子胥的好友被離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嚭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觀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得好,‘同疾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在伍子胥真誠地介紹和大力推舉下,吳王闔閭也可憐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見他能說會道,見他頻頻表示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念及他初來吳國,人生地不熟,伍子胥更加對他照顧有加,視他為好友。然而,伍子胥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救起的卻是一條毒蛇,30年後,他自己就冤死在這條蛇的毒牙之下。
忘恩負義的人通常都表裏不一,不得誌的時候,他們通常都偽裝成一副可憐樣,先博得別人的同情,得到對方的幫助和提攜以後,再“忠肝義膽”地承諾一番,以此博得別人最大的信任。
等到自己的翅膀硬了,他日日思夜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盡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會踩著上;如果不可,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絆腳石,那就對不起了,一腳踹開毫不憐惜和猶豫。
然而,生活中忘恩負義的小人常常帶著麵具,不到關鍵時刻,你根本就看不出他的真麵目,以至於讓人防不勝防。
因此,通常在與人共事的時候,我們就該處處小心,比如當我們並不了解對方是什麼人的時候就要少說多聽,不輕易許諾,不輕易露出自己的底牌,以防小人借機抓住自己的弱勢而大做文章。
如果我們大致知道對方有小人之嫌,那麼盡量對其敬而遠之,沒有事不要與其交往,特別不要到對方家串門,也盡量不要讓對方來自己家走動;能疏遠則疏遠,實在非要與其共事,那一定不要與小人結仇,因為這種小人,即使別人對他恩重如山,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會踩上恩人的頭頂。
當然,並不是說做到了以上幾點,你就可以遠離忘恩負義的小人,或者與這樣的小人就相安無事了。隻是,這樣我們方能有目的地巧妙避開小人及小人所設下的陷阱,從而把小人對自己的傷害降至最低,使自己不至於受小人的詐術拖累心情,當認清了忘恩負義的小人這一真麵目,也就學會了保護自己。
4.不要成為被人用過就丟的棋子
生活中,我們常能碰到這樣的人,你有用的時候,竭盡所能地巴結你,討好你,等到沒有了利用價值,便像丟棋子一樣,把你丟在了一邊。這樣變臉比變天還快的小人當然是不可交的。可是,有時候,當對方偽裝成另外一幅模樣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等到事發,隻能自己承受後果。
何其和魏東生是在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部門工作,兩個人關係不算很好,但是也還過得去。一天,魏東生私底下找到何其,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何其,我想跟你借點錢,大概三個月就還給你。你看行嗎?”何其是那種不會拒絕別人的人,看到魏東生這樣子,就答應了他。
兩個月之後,魏東生不僅還了錢,還附帶了三個月的利息。魏東生滿懷感激地說:“關鍵時刻是你借給我錢的,數目雖然不多,但的確幫了我大忙,這利息是你應得的,就別跟我客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