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第六節 打破鄉音交流的障礙
誰都希望在社會交往中、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一副好口才,以達到交流和溝通的最佳效果。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語言環境非常複雜,各地方言更是錯綜複雜,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產生了一些困難。因此,人們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鄉音太重、口齒不清、語意不明、認知差異或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語言交流的障礙,甚至造成誤解、衝突或笑話。
前廣州市長黎子流先生,在一次人大報告中,就因為鄉音的問題,造成了極大的誤解和不良影響。
當時,他在講話的過程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自覺接受人大監督”。但是,由於口音的問題,被人誤聽為,“拒絕接受人大監督”。
雖然僅僅是兩個字,但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此言一出,全場嘩然,最後甚至驚動了中央。因為,作為一市之長,怎能在如此重要、公開的講話中說“拒絕接受人大監督”呢?!
後來經過了解才清楚,原來他的原意並不是“拒絕”,而是“自覺”。但由於語音上的差異,造成了這樣不該發生的故事。
再比如,有一段相聲,反映的是部隊在軍事訓練的行軍途中,發生的一個由鄉音問題引發的,讓人發笑的故事:
一支部隊,在翻越山嶺的行軍途中,因為山高坡陡,為了保證戰士的安全,連長在隊伍前部發布命令,要求行軍隊伍人與人之間要拉大距離,並要求戰士一個一個向後傳。於是,戰士們一個一個向後傳達連長的命令:
“向後傳,拉大距離!”
“向後傳,拉大距離!”
於是,戰士們按照連長的命令一個一個向後傳。當傳到一個山西戰士那裏的時候,由於他的鄉音問題,傳到下一個戰士的耳朵裏的命令變成了:
“向後傳,拉大駒驢!”
當傳到最後一個戰士那裏的時候,這個戰士為難了:這荒郊野外的山上,到哪兒找一頭駒驢呢?而且還要大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鄉音在交流中具有兩大障礙:
首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我們列舉的前廣州市長黎子流的案例。
其次,交流不暢。也正像我們上麵所舉的例子。
我國的方言主要分為北方語係和南方語係,其界限是長江,長江以北,為北方語係;長江以南,為南方語係。但也有個別現象,比如昆明,它的方言就屬於北方語係,這主要是由於明朝時期的人口遷移形成的。還有四川、貴州、湖北、鎮江,也都屬於北方語係。
北方語係在吐字發音上主要存在一些調值不準的問題,比如天津人習慣把二聲說成四聲,把“幹嗎(má)”說成“幹嗎(mà)”;陝西人也是如此,更習慣說三聲和四聲。
南方語係除了調值的問題,還存在很多聲母混淆,甚至聲韻母不分的問題。“l”和“n”不分,“w”和“h”不分等等。同時,南方語係還不分前後鼻音、沒有卷舌音、有尾音,聲調比北方人柔和。而且,南方語係往往有很多聲調,以粵語和閩南語為首,都有十幾聲,中間回旋婉轉,起承多彎,詰屈聱牙,引發外人浮想聯翩,產生歧義。
除了上麵我們所談到的問題之外,很多人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歧義和障礙,往往是由於“尖團”字造成的。
所謂“尖團”字就是平翹舌,其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除了南方地區以外,東北、陝西、內蒙古等很多北方地區的人們也是“尖團”字不分。
“尖團”字指的是以z、c、s、zh、ch、sh、r作為聲母的漢字,以z、c、s作為聲母的為平舌音,以zh、ch、sh、r作為聲母的為翹舌音。“尖團”字共有漢字約2200餘個,其中平舌音約700個左右,翹舌音約1500個左右。
“r”雖然是翹舌音,但因為並沒有與之相對的平舌音,所以,一般人都能夠清楚的表達,在此,我們主要講一下如何區分由“z、c、s”和“zh、ch、sh”作為聲母的漢字。
比如“十四”和“四十”、“事實”和“史詩”等等都屬於尖團字。尖團字的記憶和區分關鍵還是要靠多實踐,多聽、多記、多研究、多請教。隻要用心留意,基本掌握應當是不成問題的。
在此,介紹一種尖團字快速簡易記憶法,即利用部首偏旁警醒連鎖記憶,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記住一個偏旁,就可以記住一連串涉及尖團音的字。
比如“爭”字,其發音為zhēng,也就是“團字”,所以,一般含有“爭”的字通常也為“團字”,比如掙、睜、錚、箏、諍、崢等等。
再比如“宗”字,其發音為zong,也就是“尖字”,所以,一般含有“宗”的字通常也為“尖字”,比如綜、粽、蹤、棕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或例外。
比如“乍”,其發音為zha,也就是“團字”,但是含有這個字的其他字並非全都是“團字”,比如作、祚、昨、怍、柞、笮、酢、胙、阼,其發音全部都是“zuo”,為“尖字”。不過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掌握了這個方法,一定能幫助大家快速地記住一批尖團字,對尖團字的區分也會起到巨大作用,幫助大家更好的與各地的朋友進行交流。避免因為發音不準,造成語言交流的障礙或者鬧出笑話。
下麵,是幾段涉及尖團字的繞口令,供大家區分、辨別和練習。
①朱家一株竹,竹筍初長出,朱叔處處鋤,鋤出筍來煮,鋤完不再出,朱叔沒筍煮,竹株又幹枯。
②剛往窗上糊字紙,你就隔著窗戶撕字紙,一次撕下橫字紙,一次撕下豎字紙,橫豎兩次撕了四十四張濕字紙!是字紙你就撕字紙,不是字紙,你就不要胡亂地撕一地紙。
③山前有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山後有四十四隻石獅子,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澀死了山後的四十四隻石獅子,山後的四十四隻石獅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不知是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澀死了山後的四十四隻石獅子,還是山後的四十四隻石獅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
第七節 聲色共鳴不費力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越是嘈雜的地方,我們說話的聲音越大,結果聲嘶力竭,嗓子累得要命,效果卻並不好。
其實,會用聲的人,使用在聲帶上的能量隻占總能量的1/5,而把4/5的力量,都用在了控製發音器官的形狀和運動狀態上麵。
在產生共鳴的過程中,共鳴器官把發自聲帶的原聲,進行音色潤飾,使聲音圓潤、優美。科學地調節共鳴器官,可以豐富或改變聲音色彩,同時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延長聲帶的壽命。
我們在正式的講話發聲中,多采用中聲區,而中聲區主要形成於口腔上下,這就決定了用聲的共鳴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鳴為主。
一般共鳴腔有:頭腔、鼻腔、口腔、胸腔,這四個最基本的共鳴腔。聲樂學習中還會提到腹腔共鳴。
除了以口腔共鳴為主之外,胸腔共鳴是基礎,可以多加一點,如果有高音的時候,增加呼吸量,發揮一點鼻腔、頭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聲音圓潤集中,需要改變口腔共鳴條件。發音時雙唇集中用力,下巴放鬆,打開牙關,喉部放鬆,提顴肌、頰肌、笑肌,在共同運動時,嘴角上提。
還可以通過張口吸氣或用“半打哈欠”感覺體會喉部、舌根、下巴放鬆,這時的口腔共鳴會加大。在打開口腔的時候,同時注意唇的收攏。
(1)口腔共鳴訓練
口腔共鳴發聲最主要的一點,是發聲的時候鼻咽要關閉,不產生鼻泄露。通過下列練習可以體會一下,基本都是以開口元音為主練習:
b、d、p、t。
k、p、p、i、p、u、p、i。
我們在進行聲音訓練的時候,多使用陰平聲調,這樣有利於體會聲音和氣息。
詞組練習:
澎湃、冰雹、拍照、平靜、抨擊、批評……
快樂、宣紙、挫折、菊花、捐助、烏鴉……
(2)鼻腔共鳴訓練
鼻腔共鳴是通過軟齶來實現的,標準的鼻輔音m、n就是這樣發聲的。有人覺得鼻音重顯得聲音好聽、有厚度,但是,過多的鼻音有如感冒,也是不好的。
發iu的音時,可以加點鼻腔共鳴。
體會加鼻輔音m、mimun、ninu
詞組練習:
媽媽、光芒、中央、接納、頭腦……
短句練習: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3)胸腔共鳴訓練
胸腔的空間及共鳴能量大,發出的聲音有深度和寬度,聲音更渾厚、寬廣。
詞組練習:
百煉成鋼、翻江倒海、追悔莫及……
短句練習:
小柳樹,滿地栽,金花謝,銀花開。
(4)頭腔共鳴、腹腔共鳴訓練
這是聲音從眉心發出的感覺。
在說話過程中,基本用不到這兩種共鳴。一般來說,做好胸腔、口腔、鼻腔共鳴,演講、說話綽綽有餘。
如果您有一點兒美聲和民歌的基礎的話,可以運用一點兒腹式呼吸法,結合胸腔共鳴,嗓音可以保持長久的圓潤渾厚,聲音穿透力也更好。
經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訓練後發出的聲音,有人稱之為“機械音”,和我們平時說話的聲音相比,增加了後天修飾的方法和技巧,這是要通過專業係統培訓才可以達到的,不要自己盲目練習,否則容易損壞聲帶。
第八節 口才訓練的誤區
有的人認為,“口才訓練”隻要練嘴皮子上的功夫就行了,這是認識上的誤區之一,是隻要芝麻不要西瓜。
有的人希望,能繞開單調枯燥且收效緩慢的基礎訓練和知識積累,隻接受“口才訓練”,就可以使自己的水平獲得“飛躍和提高”,這是認識上的又一誤區,如同不打地基直接蓋成摩天大樓一般。
有的人盼望能夠通過什麼名人、大師的“口才報告”,或者模仿某名人、某大師,就可將對方的水平轉換成自己的水平,這是又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是想避開“春種”直接“秋收”,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口才訓練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問題:
第一,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
第二,不要盲目模仿;
第三,要多聽廣播、電視播音,參加口才培訓班;
第四,不失時機,多加練習。
如果有人隻讓你練嘴皮子功夫,並告訴你這樣就可以訓練口才,這個人隻怕是準備騙你;如果有人拋開基礎訓練和知識積累的要求,說了一句話後,告訴你說,這就是口才,這個人隻怕也是要騙你;如果有人說,隻要你聽了他的報告或是講課,你的口才就會得到提高,這個人隻怕還是準備騙你。
一個人隻有具備廣博的社會知識與係統的專業知識,才有可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隻有具備深邃的思考能力與敏銳的觀察能力,才可能語驚四座、引人入勝;隻有“嘴皮子功夫”過硬,吐字清晰流暢,語調節奏適中,才可能使人聽之入耳、聞之入心;隻有具備良好的風度儀表和態勢動作,聲情並茂,恰到好處,才可能使人視之舒心,聽之動情……方方麵麵,環環節節,先掌握方法,從而起步;再學習技巧,然後提高;最後才能由“口才訓練”的“啟蒙階段”一步一步地進入到運用口才的最高境界。在很多人麵前,口才學常常顯得好像是仙女扔向人間的一團亂麻,一旦解開便可以得到寶貝,而捧在手裏又不知從哪裏開始才能理出頭緒,既令人神往,又使人迷茫。
其實,口才訓練本質上屬於“終身學習”的內容,生命不終止,提高無盡頭。
第九節 機智巧妙化解尷尬
凡是在公眾場合講過話的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即使事先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和演練,但是,一旦上台之後,仍不可避免地中途忘記台詞,目瞪口呆,尷尬百出。這樣的情形,不僅沒有演講經驗的人經常發生,即使是身經百戰的大演講家也在所難免。這時,也許隻要給他十幾秒鍾的時間,整理一下思路,就可以想起一個或幾個要點,繼續講下去。但是,在聽眾麵前支吾不言十幾秒鍾,也是相當難堪的。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有經驗的講話者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會迅速采用一些應急的補救辦法,有時甚至可以做得天衣無縫,不露聲色。相信這是每一個人所期望,並願意為之而努力的。
下麵,以我遇到的幾種補救方法做一個簡單介紹:
(1)適當重複。
當忘記台詞時,可再一次重複最後的一個觀點或最後一句話,以此爭取時間,找到繼續下去的切入點。
(2)提出一個問題讓聽眾回答。
通過聽眾的回答,啟發和調動自己的思路,緩解尷尬,使話題繼續進行。
(3)講一個最熟悉的故事。
這樣既掩蓋了尷尬的場麵,又贏得了時間,趁此機會理清思路。
(4)看時間掩飾尷尬。
如果發現已經接近休息時間,便可順勢宣布休息,把未結束的話題,變成一種懸念或提出的問題,放在休息後回答。
(5)用走動、喝水、操作電腦等動作,緩解緊張,擺脫尷尬。
遺忘補救的方法其實很多,主要看我們當時的應變能力。任何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行動的轉移,都可以成為救場的“消防器”,關鍵在於我們的反應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我們就能遇事不慌,急中生智。
這種能力的訓練,一方麵靠大量演講實踐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麵要靠演講前的“彩排”。所謂“彩排”,可以兩人或多人練習,當演講者出現忘詞現象時,讓聽眾的扮演者,提示相應的應變措施。這樣反複多次的練習,既提高了演講者的自信心、從容度,又增強了演講者的應變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引起了觀眾的哄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口就說:“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黃石省演出……”這話把哄笑中的觀眾弄糊塗了。
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剛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裏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馬季所以能把這個場圓下來,關鍵還在於他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一個藝術家如此,一個演講者、談話者、論辯者也應該如此。我們無論是演講、談話,還是論辯,都是在與聽眾進行感情交流,信息傳遞。這就需要我們在演講、談話、論辯的過程中隨時注意對方的變化,觀察對方的表情,掌握聽眾的情緒,並要根據聽眾的反饋,及時調整我們演講、談話、論辯的內容和角度,把聽眾不願聽而你又打算講的東西刪掉,加進一些聽眾感興趣的內容,這沒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是做不到的。
另外,我們在與人交往、交流時,常常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比如你正在演講時有人起哄,你正在交談時卻遭人搶白,你的辯詞受到人們的反對,這一切都需要從容鎮定的應變能力。
“脫口秀”是指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由主持人提出話題,觀眾一起討論的一種節目形式,也就是所謂的談話節目。一般情況下,脫口秀節目都有一列嘉賓席,通常由有學問的或者對那檔節目的特定問題有特殊經驗的人組成。我們這裏,主要指的是即興講話。
即興講話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講話之前,給你一個大致的範圍或題目,讓你稍有準備,然後再講。
另一種則是在講話之前,沒有準備,而是突然由於某種原因,要求你講話或你需要講話。
前者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後者則完全屬於臨場發揮。
根據這兩種情況的各自特點,其準備方法也有兩種:
(1)模糊性準備方法
演講者在講話之前,已經知道了大致的範圍或題目。這時,首先需要圍繞主題做一些深度上、哲學上的思考;其次,是縱向與橫向上的比較與結合。
從深度上、哲學上思考問題,就是要求演講者具備比較宏觀地把握事物的能力,能居高臨下地看待問題,全麵深刻地思考;然後,還要圍繞縱向與橫向的比較與結合去豐富資料,充實內容。考慮的範圍要大,挖掘要深,每個觀點都需要用人物事例進行具體說明。這樣,才能使講話有哲理、有內容、有說服力。
(2)臨場性準備方法
臨場性準備難度較大。他要求講話人在演講前的幾分鍾內,把演講的腹稿組織得較完善,這是需要真功夫的。通常的準備方法是:“點的分布法”。演講人要在短暫的臨場準備時間裏,圍繞題目進行“點”的分布。這個“點”,可以是一個富有感情色彩的事例、一句幽默風趣的話、一位偉人或者哲人的警句,或者是所要闡述觀點的核心詞語等等;然後,就要馬上考慮這些“點”之間的聯係,圍繞主題,將其分布在恰當的位置上;最後,將其貫穿起來,環環相扣,形成腹稿,實施演講。
對於臨場性的即興講話,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
①思維敏捷,尋找一個好的話題
無論什麼場合,都要始終保持全神貫注。要善於掌握現場的主題、爭論的焦點,並對其有很強的敏感和思想準備。隻有這樣,一旦需要即興演講的時候,才不會心慌意亂。
有了思想準備,還必須尋找一個好的話題,而好的話題,來源於對現場相關情況的熟悉與掌握。要注意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對誰講話。
1924年5月8日,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北京度過了他64歲壽辰,北京學術界為他舉行了祝壽儀式,梁啟超登台即興演講。因為,泰戈爾想讓梁啟超為他起一個中國名字,所以,梁啟超便從印度稱中國為“震旦”,講到從天竺(印度)來的都姓竺,並將兩個國名連起來,贈給泰戈爾一個新的名字叫“竺震旦”。由於話題選得好,使整個演講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寓意深刻。
②急中生智,設計一個精彩的開頭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選好話題之後,就要開動腦筋設計一個精彩的開頭。
但是,萬事開頭難。尤其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精彩的開頭,更是不容易。這不僅需要我們平時的知識積累,更要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夠根據現場的環境和氣氛,找出一個好的切入點,“先聲奪人”。這是知識與智慧的碰撞,需要講話者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維,並善於觀察。
例如:聞一多先生在他最後的一次演講中,是這樣開頭的:
“這幾天,大家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曆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麼罪,竟遭此毒手?他隻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嘴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有一支筆,有一張嘴,有什麼理由拿出來講啊!有事實拿出來說啊!為什麼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的來暗殺!這成什麼話?”
這段話慷慨激昂,贏得了在場群眾的熱烈掌聲,一下子就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③講話當中,醞釀一個有力的結尾
一般即興講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那麼,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之後,就需要設計一個有力的結尾。
英國的艾略特,是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受獎演說簡短而富有個人特征。艾略特是以對諾貝爾文學獎象征意義的評價結束他的演說的。他形容這次獎勵說:“主要是對詩歌的國際價值的肯定。”有了這樣一個相信詩歌具有超越和聯係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須要指出,一個詩人站在世界的麵前,並不是憑自己的成就,而是“作為一個時期的象征,象征著詩歌的偉大意義”。評價熱情洋溢,具有極強的鼓動性。
所謂口才,就是說話的才能。才能不同,說出的話來,效果就不一樣。
一句話,可以說樂一個人;一句話,也可以說惱一個人。
一句話,可以說成一件事;一句話,也可以說敗一件事。
三國時期,曹操活捉呂布。因為呂布武藝高強,曹操本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帳下。可是劉備說了一句話:“曹公忘了丁原和董卓嗎?”一句話,使曹操想起以前收留呂布的丁原和董卓都被呂布所殺,便把呂布殺了。
至於諸葛亮舌戰群儒、毛澤東重慶談判等重大事件所以取得成功可以證明:縱有滿腹經綸和真理在握,如果沒有好的口才,恐怕也是不行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說的就是口才的作用。
口才好,語言的表達能力強,就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可以更有效地影響別人,可以提高自我的生存發展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