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批評的技巧
在我們的演講中,時常會碰到對某人某物的評價。評價他人要有明確的準繩。評價的目的,就在於促使人認識和改正錯誤,並且發生轉變。隻有解決了目的性,才能從愛護人提高人的願望出發,才能有真誠的友愛,如火的熱情,誠摯的精神;才會有誨人的誠意,容人的雅量,幫人的耐心。
出於關心、愛護、幫助他人,與人為善的目的,對他人進行評價,即使批語有點出入,別人也能諒解。相反,如果評價他人的目的和出發點不正,夾雜著個人恩怨,泄私憤,圖報複,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即使批語的內容正確,往往也使別人難以接受。
評價他人的目的何在,這一點應說誰都會對答如流,然而在實踐中,這一常識往往會被那些評價他人的人拋向腦後。最差勁的表現是因為評價某事而否定某人,諸如你這個人“無能”、“不行”,甚至說出“愚蠢”、“笨蛋”等汙辱人格的話。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評價中否定了一個人的自身價值,隻能給別人帶來更大的痛苦,產生積怨,甚至從此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同時也損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還有的人在評價他人時,習慣運用比較法,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證實被批評的人無能和愚蠢,這是不明智的。正確而有效地評價,應該表現出一種寬容和溫情,無論是評價前還是評價中,都要設法讓他知道,你所評價的是他們做錯的那件事,絕不是他那個人,讓他知道你的評價的含義,是他這個人還不錯,但是這件事做得不對,今後注意改正。如此對事不對人,才能使人既認識錯誤,又堅定改正之心。
所以正確的評價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雖然被評價的是人,但絕不能搞人身攻擊,情緒發泄。之所以要評價,是因為要解決的是問題,是為了今後把事情辦好。隻要錯誤得到了改正,問題得到了解決,那麼就可以說評價的目的達到了。為此,必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隻要被評價的人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問題,那麼就可以說是已經解決了問題,眾人能引以為戒,可以說做出的評價就是成功的。評價不是訓人、打擊人,更不是整人,而是幫人認識錯誤,分析錯誤的原因,製定改進的措施。因此,正確的評價應該是“對事不對人”。這種批評的方式對問題是直接的,而對人是間接的。具體的事都是具體的人做出來的,所以糾正了錯事也就是對當事人的批評,但直接對事的評斷更容易被人接受。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施金納以他的試驗證明,在學習方麵,一隻因有良好行為而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一隻因行為不良而受到處罰的動物學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夠記住它所學的知識。
進一步研究顯示,人類也有同樣的情形。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夠使別人產生永久的改變,反而常常會引起憤恨。
另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樣的,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
批評所引起的憤恨,常常會降低員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氣和情感,而所指責的狀況仍然沒有獲得改善。
奧克拉荷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戴上安全帽。他說以前他一碰到沒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調地告訴他們,要他們必須遵守公司的規定。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糾正,卻滿肚子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拿下來。
他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下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他就問他們是不是安全帽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在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結果是遵守規定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而且沒有造成憤恨或情緒上的不滿。
批評有一條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絕不能捕風捉影,無中生有。要使批評達到目的,必須堅持求實的精神,避免消極、簡單化的傾向。
我們都是如此,做錯事的人隻會責怪別人,而不會責怪自己。因此當你我很想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批評就像家鴿,它們總會回來的。我們要明白,我們準備糾正和指責的人,可能會為自己辯護,反過來譴責我們;或者,像文雅的塔虎脫那樣,他會說:“我看不出我怎樣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進行批評,態度和方式方法都很重要,最基本的還是事實準確與否,有無出入,該不該由某人負責。如果事先調查不夠,事實真相與得到的情況有差異,被批評者就難以接受。所以上級批評下級,事實要準確,責任要分清,原因要查明。從實際出發,弄清事情的本來麵目,找出錯事的原因,恰當地分清責任,這樣的批評才有理有據,既不誇大又不失察,下級也才會口服心服。所以,批評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規為準繩,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則。
對林肯跟別人的相處之道,我可是做過特別的研究。他是否喜歡批評別人?是的。當他年輕的時候,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穀,他不隻是批評,還寫信做詩挖苦別人,把那些信件丟在一定會被別人發現的路上。
父母普遍會批評他們的孩子。我始終認為,孩子並不是不可以批評,但是,在你批評孩子之前,請讀一讀美國新聞報導的典型文章之一《不體貼的父親》。這篇文章首先登在《家庭紀事》雜誌的社論欄中。
《不體貼的父親》是篇小品文——因一時內心的感覺而寫出來的——卻打動了很多讀者,引起人們心弦的共鳴,以致成為被大家最喜歡讀,並一再轉載的文章。自從這篇文章第一次刊載出來以後,《不體貼的父親》的作者李文斯登·勞奈德寫道:“全美國成百上千的雜誌和報紙都轉載過,在外國也有著差不多同樣的情形。我自己就同意過成千上萬的人,讓他們在學校、在教堂以及在演講台上宣讀這篇文章。奇特的是,大學刊物登載它,中學刊物也登載它。有的時候,一篇小文章可以神奇地透達人心。這一篇小文章確實也產生了同樣的效果。”
這篇文章的啟示是,我們不要責怪別人,我們要試著了解他們,我們要試著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樣做。這比批評更有益處,也更有意義得多;而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寬恕。”
所以在進行具體批評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誇大,也不縮小,特別是在斟詞酌句上,絕不能再采用“老是”、“一貫”等極端絕對的字眼,也不要使用那種看似幽默實則尖刻的言語。
通常,在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某些讚揚時,再去聽一些比較令人不快的批評,感覺就會好很多。
其實大家的心理都是這樣。“忠言逆耳”,當然就是說聽著不舒服。這就好比是吃藥丸,外麵有糖皮,所以剛吃到嘴裏是甜的,沒有別的味,而且也很容易一口氣吐下去。於是藥物進入了胃,藥性發生效用,病症也就醫治好了。我們要對人說規勸的話,在未說之前,先來給人家一番讚賞,使人先嚐一點甜頭,然後再說我們的規勸,人家就也容易接受了。
我可以找出這樣一個例子,當人們使你不愉快時,批評、斥責,要比了解對方的觀點容易得多。也就是說,找出別人的錯處,要比找出對方值得稱頌的事容易多。談論你自己所需要的,比談論對方所需要的,也顯得自然得多。所以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點你別忘了,你不隻是要獲得書中的知識,同時要養成你新的習慣。你是在嚐試一項新的生活方式,那是需要時間和持久力,在每一天中實施的。
所以你要常閱讀這本書,把這本書看作如何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活用手冊。無論什麼時候,如果你遇到一個特殊的問題——諸如如何管理小孩子?如何使妻子順從你的意思?如何滿足一個氣憤的顧客?這都是些常會遇到的事,當你翻開這本書,試著去做其中的某項提議,說不定就會有奇跡發現。
一位學員,安娜·馬佐尼提供了與上述情形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所不同的是處理方式和結果。能上能下的馬佐尼小姐,是食品包裝業的市場行銷專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項新產品的市場測試。她告訴班上同學說:“當結果出來時,我可真慘了。更糟的是,在下次開會提出這次計劃的報告之前,我沒有時間去跟我的老板討論。”
“輪到我報告時,我真是怕得發抖。我盡了全力不使自己精神崩潰,而且我知道我決不能哭,不能讓那些以為女人太情緒化而無法擔任行政業務的人找到借口。我的報告很簡短,隻說因為發生了一個錯誤,我在下次會議前,會重新再研究。”
“我坐下後,心想老板定會批評我一頓。”
“但是,他卻謝謝我的工作,並強調在一個新計劃中犯錯並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第二次的普查會更準確,對公司更有意義。”
“散會之後,我的思想很亂,我下定決心,我決不會再一次讓我的老板失望。”
假使我們是對的,別人絕對是錯的,我們也不要讓別人丟臉而毀了他的自我。傳奇性的法國飛行先鋒和作家安托安娜·德·聖蘇荷依寫過:“我沒有權利去做或說任何事以貶抑一個人的自尊。重要的並不是我覺得他怎麼樣,而是他覺得他自己如何,傷害人的自尊是一種罪行。”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給人一個超乎事實的美名,就像用“灰姑娘”故事裏的仙棒,點在他身上,這將會使他從頭至尾煥然一新。
假如一個好工人變成了一個粗製濫造的工人,你會怎麼做?你可以解雇他,但這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可以責罵那個工人,但這通常隻會引起怨怒。
有一天,鋼鐵大王卡耐基想批評自己的侄女約瑟芬,他正想開始批評她,但馬上又對自己說,“等一等,戴爾·卡耐基。你的年紀比約瑟芬大了一倍,你的生活經驗幾乎是她的1萬倍。你怎麼可能希望她有與你一樣的觀點、判斷力和衝勁——雖然這些都是很平凡的。還有,你19歲時又在幹什麼呢?還記得你那些愚蠢的錯誤和舉動嗎?”
誠實而公正地把這些事情仔細想過一遍之後,卡耐基覺得約瑟芬19歲時的行為比自己當年好多了,而且他很慚愧地承認,他並沒有經常稱讚約瑟芬。
從那次以後,每次他想指出約瑟芬的錯誤時,總是說:
“約瑟芬,你犯了一個錯誤,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許多錯誤比你更糟糕。你當然不能天生就萬事精通,成功隻有從經驗中才能獲得,而且你比我年輕時強多了。我自己曾做過那麼多的愚蠢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評你或任何人。但難道你不認為,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不是比較聰明一點嗎?”
假如一個人一開始就謙虛地承認,他也可能犯錯誤,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那麼別人再聽他評斷自己的過失,也許就不會難以入耳了。
在一般人看來,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肯定是苦的,而且因為“苦”,被批評的學生還會屢屢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評的“負麵效應”。但,也有一些老師挺聰明,總能把批評變成陽光雨露。
已故的華納梅格,有一次這樣承認說:“30年前我就明白,責備人是愚蠢的事,我並不抱怨上帝沒有將智能均勻地分配,可是我對克製自己的缺陷已感到非常吃力了。”
華納梅格很早就學到這一課,可是我自己在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行走了30多年,然後才豁然會悟。100次中有99次,沒有人會為了任何一樁事情來批評他自己,無論錯誤到如何的程度。
嚴厲而沒有分寸的批評是沒有用的,因為它使人增加一層防禦,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覺,並激起他的反抗。
德國軍隊裏的士兵們,在發生某一件事後,不準許立即申訴、批評。他們需要懷著滿肚的怨氣睡去,直到他們這股怨氣消失。如果他們立即申訴,會受到處罰。
要改變一個人又不致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就要遵守這樣的規則:在批評他人之前,先改變你自己的錯誤。
首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用“建議”,而不用“命令”,這樣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我曾經很榮幸地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我告訴她正在寫有關“如何做人處世”這本重要的書。她告訴我說,在她為歐文·揚寫傳記的時候,訪問了與揚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個人。這人宣稱,在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揚向任何人下過一次直接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例如,歐文·揚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或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如何?”
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這種方法,不僅易於改正人們的錯誤,而且還維持了人們的自尊,使他自以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第二節 讓人信服
林肯在講到說服性演講的秘訣時曾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
有個人叫毛裏斯·高柏萊,他是個演說家,別人講到他的演說曾這樣描述他:
我們曾同他圍坐在一張午餐桌旁。我們素聞此人大名,說他是個雷霆萬鈞的演說者。他起立講話時,人人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他穩穩地開始演說了,他首先感謝我們對他的邀請。他說他想談一件嚴肅的事,如果打擾了我們,要請我們原諒。
接著,他傾身向前,雙眼將我們牢牢地盯住,他並未提高聲音,但我卻覺得他像一隻銅鑼轟然爆裂。他說:
“往你四周瞧瞧,彼此互瞧一下。你們可知道,現在坐在這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於癌症?55歲以上的人4人中就有一人。”他停了一下又說,“這是件平常卻嚴酷的事實,曾經有過卻不應該長久,因為我們可以想出辦法。這個辦法即是謀求進步的癌症治療方法。你們願意協助並向進步努力嗎?在我的腦海中,這時除了‘願意’之外,難道還會有別的回答嗎?別人應該不會有和我不同的答案了吧?”
一分鍾不到,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我們的心。他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拉進他的話題裏,他已經使我們站在他那一邊,投入了他為人類福利而進行的行動。
摩根也說,性格是獲取聽眾信任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方法。
“一個人說話時的那種真誠,”亞力山大·伍柯特說,“會使他的聲音煥發出真實的異彩,那是偽飾者所假裝不了的。”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在說服時,尤需以發自真誠篤信的內在光輝來表述自己的意念。我們必須自己先被說服,然後才能設法去說服別人。
有技巧的演講者,一開始便獲得許多讚同的反應。因此他便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向讚同的方向前進。
“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林肯訴說其中的秘訣,“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他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都能找到這種讚同點。
每次演講時,特別在自認為目的是要說服時,你的所作所為總是決定著聽眾的態度。你如果冷淡,他們亦然。“當聽眾們昏昏睡去時,”亨利·華德這麼寫道:“隻有一件事可做:給招待員一把尖棒讓他去狠刺講演者。”
在說服人或使人印象深刻的演說中,通常的問題隻是在於,一味想把自己的意念植入人們心裏,卻反使相反和對立的意念不斷地滋生。而精於演說的人,說起話來則威力無窮,深深影響著他人。
幾乎在每日的生活當中,你都會在討論某一題目時與和你意見相左的人談論。你不是常常在家裏、在辦公室裏、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場合裏想贏取人心,使他們與你思想一致嗎?
你的方法是否仍有改進的餘地呢?你是如何開始的呢?利用的是林肯和麥克米蘭的智巧嗎?果真如此的話,你真是一位罕見的外交天才,是一位思慮審慎嚴密的高人。要想讓一般的聽眾長時間忍受抽象式的聲明,是很困難而且很費力氣的。舉例說明則很容易使聽眾聽得下去,並且容易使他人信服自己的觀點。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開頭時就舉個例子呢?很多說服性演說者都是這樣做的。有些講演者覺得,必須先發表一些一般性的聲明,事實上並不見得必須如此。你可以一開頭就舉出一個例子,引起聽眾的興趣,然後再說出你的評論。
羅威爾·陶馬士是舉世知名的新聞分析家、演說家及電影製片人,在講論“阿拉伯的勞倫斯”時,他這樣開始:“一天,我在耶路撒冷的基督街上走著,忽然遇見一位身著華麗的東方君主袍服的男子,他身側掛著一把黃金彎刀,是隻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傳人所佩掛的……”他以自己的經驗故事啟程,這便是吸引注意力之處。這種開場方式多半十分有效,不會失敗。它有行動,它往前推進,我們所以緊緊相隨,是由於我們已經融於某種情況當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我曾經作過很多次的講演,其中有一次是這樣開始的:“就在我大學剛畢業時,一天晚上我在一條街上走著,突然見一個人站在一個箱子上頭對著人群講話。我很好奇,所以也加入人群去聽。‘你可覺察到,’這個人說,‘你從未見過一個禿頭的印第安人?或從未見過禿頂的女人,是不是?現在我來告訴你為什麼……’”我的這個講演是很成功的,因為隻要直接向事件中推進,便可輕易攫住聽眾的注意。講演者以自己的經驗故事開始,必立於不敗之地,因為毋需搜索枯腸。他敘述的是自己的經驗,是他部分生命的再造,是他自身筋脈的一部分。結果,他那自信閑適的神態即能助他與聽眾建立起友好的關係,並從而贏得聽眾的信服。
下麵是鮑威爾·希利先生在費城的一次講演:
“82年前,大約是在這個季節,倫敦出版了一本小書,是一段故事,它注定了要永垂不朽。許多人稱它為‘舉世最偉大的小書’。它剛出現時,朋友們在街上遇到時,總會彼此相問:‘你讀過它了嗎?’回答總是一成不變的:‘是的,上帝保佑它,我讀過了。’它出版那天賣出了1000本,兩星期之內需求量便達到15000本。從那以後,它曾經再版無數次,並且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數年前,摩根以極高的價格購得原稿。它現在正與許多無價珍寶安憩於他莊嚴偉麗的藝術館中。這本舉世聞名的書究竟是什麼呢?”
你感到有興趣嗎?你是否想知道更多?講演者是不是有力地抓住了聽眾的注意?你是否覺得這段開場白已捉住了你的注意力,並隨著情節的進展提高了你的興趣?為什麼?
因為它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它以懸宕起伏的氣氛掌握了你。說不定你已好奇了,你會問作者是誰?上麵所提的是什麼書?為了滿足你的好奇,就告訴你答案吧,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書名是《聖誕歡歌》。因此,在演講時,你在第一個句子裏就要引起聽眾的好奇,然後他們就會對你產生興趣,並加以注意,在別人已集中注意力聽你講演時,你是否有更好的觀點,使別人信服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段事實來引起大家的好奇,然後使他們急於知道造成這個事實的原因。例如,有位學生一開頭就說出這段令人震驚的聲明:“最近,我們的一位議員先生在議會上發言,他要求通過一項法律,禁止距離任何學校兩裏以內的蝌蚪變成青蛙。”
保羅·吉朋斯在演講《罪惡》這個題目時,也說出了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聲明:“美國人是文明中最嚴重的罪犯民族。這種說法固然令人震驚,但同樣令人震驚的是,這卻是事實。俄亥俄州克裏夫蘭的謀殺犯人數是倫敦的6倍。按照人口比例來看,它的搶劫人數是倫敦的170倍。每年在克裏夫蘭被歹徒搶劫或企圖搶劫而遭到攻擊的人數,比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等地被搶的人數的總和還多。每年在聖路易市遭人謀殺的人數,多過英格蘭與威爾斯。紐約市謀殺案的次數多過法國全國,也超過德國、意大利或英國。這裏麵有一項令人感到悲哀的事實:罪犯並未受到懲罰。如果你謀殺了一個人,你因此而被處死的可能性不到1%。在座的各位都是追求和平的善良公民,但你們死於癌症的機會,卻是你槍殺了一個人而被絞死的機會的10倍。”